文/沐恩佳音
“我實在控制不住又揍了孩子一頓,但是事情過了之后,我還是特別后悔、自責、內疚,心里想:‘我怎么可以如此失控?我怎么總是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呢?’”周六早上,表妹給我打電話哭訴。
她說:“兩個孩子7點多醒來,他們說反正不上學,要在床上玩,玩夠了再起來。
我尊重他們,讓他們在床上玩一會兒。期間我跟一個朋友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只有父母改了,孩子就變了。’
期間斷線過一次,我原本計劃叫孩子們起來吃早餐。后來想想,他們開心地玩耍、自在、放松、喜悅的時候,我就不要去打擾他們了。
過往的我用提線木偶的方式養育他們,起床了、去刷牙、去洗臉、吃早餐、穿鞋子、趕緊下樓了......
今天我想讓他們隨性一些。
10:50孩子們說要起床,我趕緊跑到房間,6歲的大寶說4歲的弟弟在床上尿尿了,我瞬間就冒火了,腦海里出現了我媽對我說:‘那么大孩子還尿褲子,揍一頓就長記性了。’
看著床上濕噠噠的被子和褥子,我實在控制不住自己,頭腦一熱,把他拉過來按在我腿上使勁打,我手痛了就拿書打,把他的屁股打紅了,我又往他的腿上打。
理智告訴我,我這樣太過分了,于是我出來喝杯水,可是我依然覺得氣得頭暈眼花,繼續去房間批評他,往屁股上繼續打。
當我看到地上也有尿的時候,我生氣地一把將他推倒在床上。
看到他紅紅的屁股,紅紅的小腿,我瞬間開始自責:‘我明明知道自己改變了,孩子就改變了,可是一遇到事情我又恢復到原來的模式,我怎么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呢?’”
聽著表妹的聲音,隔著屏幕,我都好像都看到她滿臉淚痕,無力無助,憤怒、倔強、委屈、痛苦、愧疚、自責……心里真的很復雜、很痛苦!
我特別欣賞她的是:遇到事情她可以這么真誠,這么敞開,這么信任我,在她遇到困惑的時候,情緒稍微穩定些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尋求幫助。
她可以勇敢地直面自己存在的問題,敢于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真誠地邀請她給自己一個大大擁抱,讓她對自己多說幾次:“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隱秘的人格》里明確寫到過:一個孩子在比較大的年齡還頻繁尿床,是在恐懼母親,是沒有被母親看見的。
我知道,想解決孩子頻繁尿床的問題,先要解決媽媽存在的問題。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狀態不是太好的時候,其實是她最需要愛的時候。我告訴表妹,她要意識到:不是她不夠好,只是她需要愛了。
每個人都有資格被愛,都有資格想要擁有愛。
只有媽媽自己被溫柔以待過,被平和地愛過,媽媽才會有愛流淌給自己的孩子。我們永遠給不了孩子,連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
如果崩潰,抓狂,后悔,自責……能幫到媽媽,估計她就不會一次次傷心難過了。
重復舊的路線,只會得到舊的結果。要想得到新的結果,請一定走新的路線。
我讓她摸著自己的心臟,深呼吸,鄭重告訴自己:“我只會這么多!但凡我會的多一點,有點辦法,我都會竭盡所能用在孩子身上,都希望他能快些好起來!”
下一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我讓表妹先深呼吸,告訴自己會好起來的。
如果還是不能平靜下來,她就到自己的房間,或者去自己的車里面,拿個枕頭或者抱枕,去肆意地吼叫出來,或者掐,或者捏,或者砸枕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那股想要爆發出來的能量流淌出來。
媽媽調整好自己以后,要想辦法幫助孩子釋放他內心的恐懼,緊張,緊繃,不安,悲傷,無助,被凍住……
媽媽讓自己靜下來之后,在平靜的狀態下和孩子進行以下互動:
1、溫暖孩子,找到孩子,抱抱孩子,給孩子說聲“對不起”。
2、看見孩子,共情孩子感受。
媽媽告訴孩子:“當時,嚇壞了吧?你特別緊張,特別害怕,害怕媽媽不要自己了,你的全身都是硬邦邦的……”
讓孩子盡情地哭,盡情地傾訴,媽媽一邊溫柔地看著孩子,一邊輕輕撫摸他的頭頂和后腦勺,或者緩緩地從上至下撫觸孩子的肩頭和后背背溝……讓孩子身體體驗放松,體驗接納,體驗愛…
3、剝離。
媽媽生氣,發火,是因為媽媽小時候有創傷,還沒有辦法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并不是寶貝不好,并不是寶貝不值得被愛。那是媽媽要成長的功課……不怪孩子。
4、發出邀請,帶去希望。
媽媽向孩子表達:“媽媽正在學習,成長,會一次比一次好點,請孩子允許媽媽如自己本來的樣子做你的媽媽,請給媽媽時間和空間,讓我持續”成長。
5、拔高孩子我價值和自尊,扶起孩子被壓抑的生命力。
媽媽看著孩子說:“孩子,你未來長大了也會有孩子,你也會做爸爸,會做父母。你以后可以不罵你的孩子,不打你的孩子,那真的太了不起了。媽媽沒做到的,你做到了,你就超越了媽媽,并且榮耀到了媽媽,媽媽會為你驕傲和自豪的。”
6.擁抱,久久地擁抱,帶著媽媽的祝福和放松擁抱孩子。
改變是一個因果存在,父母改,孩子變。
父母要看到孩子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向內覺察自己,是什么讓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有針對性地改變自己,孩子自然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