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主每次講“好用的大道理”,總能有條理地從大道理的概念、類型、作用等開始介紹,然后剖析大道理背后的原理,最后對比分析,這一輪回下來,就相當于一篇碩士論文的literature review標準版出爐啦。
Immersion learning是近年來非?;鸬恼Z言學習概念,也是眾多線上線下機構打“全外教沉浸式課堂學習”的“理論背書”之一。但是塔主認為,Immersion不是把語言當做學科來“學習”的,而是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媒介。從這一層面來說,“全外教沉浸式英語課堂”對沉浸式教學的理解存在偏差。
但塔主緊接著拋出了“沉浸學習要從娃娃抓起”的道理,我個人還是非常贊同的。關于“語言學習關鍵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其次,如果能在關鍵期內創建“沉浸式語言環境”,讓孩子“自然地”“運用”這一語言,一來通過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達到了了“語言本為用”的效果,二來孩子的發音和語調基本上就和native不相上下了,基礎打好了, 將來都是事半功倍。
跟公司的奶爸聊天,4歲的萌寶因為平時經常接觸英文兒歌視頻,在幼兒園里對英語的反應比中文還要快,這讓幼兒園老師“倍感失望”,要求家長在家里“多教中文”(弘揚愛國主義)。奶爸開始產生自我懷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真的出了問題嗎?我一定要聽幼師的話嗎?
我首先肯定了奶爸對萌寶的英語啟蒙,三四歲的小朋友,正是對整個世界產生巨大興趣的年齡段,也是語言天賦和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此時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唱兒歌、看視頻)進行英語啟蒙,孩子就在開心之余像海綿一樣盡情吸收。塔主說,只要輸入到位,awareness的機會增加,獲取語言的機會也會同比增長,將來輸出自然不會太成問題。
奶爸還擔心,現在萌寶總是發音不清晰、不會用正確的語法。聽罷塔主的講解,我感覺,雖然現階段孩子還不能很準確地發音或使用語法(口腔肌肉和邏輯思維還沒發育到位),但exposure和學習的機會是呈正相關的,他現階段在exposure獲得的authentic內容,總有一天會用正確的形式output出來。
至于幼師的話中不中聽,我建議左耳進右耳出。畢竟孩子生活的大環境是Chinese exposure,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他本來就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去attention and acquire;而且根據塔主所言,絕大多數孩子在2-3歲的時候就已經搭建好了母語的語法框架,后期主要就是詞匯和語域等內容的輸入;但英文exposure就相對有限了,如果能在這有限的exposure里充分發揮critical period的優勢,加上家長的陪伴(甚至主動創造環境讓孩子去使用),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做快樂的小海綿,那真的是孩子最大的受益時光了。
聽塔主的話,相信自然法則,相信孩子的語言學習潛力,牢記“時間不等人“。”孩子的童年和關鍵期只有一次,與其放任自由或盲目聽從,不如科學養娃,高效陪伴。
期待萌寶能在奶爸的開明教導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