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潛意識里覺得孩子胖乎乎才更健康,所以才會總是擔心孩子看起來瘦了是有問題:
小區遛彎看到胖胖的孩子,奶奶們也都脫口而出:“這孩子養得真好”甚至還向人家取經:“你們都給孩子吃什么呀?我家怎么就這么瘦?”
只要有孩子的地方,那就少不了體重的“比試”,總感覺誰家娃更肉就更厲害,誰家孩子瘦誰就沒養好似的。
其實寶寶剛出生時,圓嘟嘟的臉蛋、胖乎乎的腳丫、藕段似的胳膊腿兒,看起來就像是標配。
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多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大胖小子 / 閨女不見了,臉蛋瘦了,藕段不見了,身體也「抽長」了。其實,這是孩子正常發育的過程。
「凱歌健康」在此提醒各位家長們,胖寶寶不一定是最好的哦,要知道,寶寶肥胖的危害很嚴重!
嬰兒肥胖的危害
很多媽媽并沒有意識到孩子肥胖的嚴重性。美國有個研究數據是說,70%的媽媽不能準確的評估自己孩子的身體狀況。
就是說,寶寶體重較輕的媽媽往往比較擔心,但寶寶體重已經超重甚至肥胖的孩子媽媽不但不擔憂甚至表示滿意。
“擔心什么,長大了會瘦的”真是這樣嗎?
德國孕嬰科學會研究表明,6個月左右的嬰兒出現肥胖,成年后有14%的機會出現肥胖癥。7歲的孩子肥胖,成年后有41%的機會出現肥胖癥。
而且,兒童期肥胖多為脂肪細胞增多,這種肥胖比脂肪細胞體積增大型肥胖更為難治。
通俗來講就是,小時候很胖,即使長大瘦了下來,但孩子體內的脂肪細胞數目也不會減少,很容易導致再胖。
而且嬰幼兒期的肥胖不僅影響兒童健康,還與成年期各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出現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睡眠呼吸障礙、腦血管病(冠心病、中風、房顫、心衰等)等疾病的風險要明顯高于其他孩子。
所以,爸媽們一定要重視嬰幼兒時期的肥胖,切不能以肥胖就是健康為標準!
如何判斷寶寶胖與瘦
其實寶寶的胖瘦和遺傳、飲食、運動、疾病等多種因素相關,尤其是有些寶寶,天生就是停不下來的發動機,活動量很大,所以也不容易胖。
而且,大部分孩子不能通過一次檢查就判斷其體重是否正常,而是經過長期的監測才有意義。
關于寶寶的體重是否標準,2歲以下的可以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身高體重參考表
2歲以上可以用美國疾控預防控制中心CDC的BMI(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參考標準)百分位數曲線來看,超過85%(黃色區域)的就肯定超重了,超過95%(粉色區域)就屬于肥胖了。
很多媽媽可能不知道怎么算,給大家舉個例子:
這里有個公式BMI(體質指數)=體重(kg)÷ 身高(m)的平方。
比如一個2歲的男孩,身高90cm,體重25斤,
他的BMI=12.5÷(0.9)2=15.43
橫向年齡處對應2的地方畫一條虛線向上,左側豎排15的位置也畫一條虛線向右,看兩者交匯的點,正好落在綠色區域,即為健康。
當然看圖表可能不難,但是用起來一定要注意:
1、定期監測,看趨勢,不要只看一個點
應該定期評估,記錄多次數據,并對照曲線觀察,看寶寶的數據位于曲線的什么位置?
近期有沒有往下滑?必要時找醫生調整飲食、排除疾病。只記錄了一次就輕易下結論是非常不科學的。
2、不能將身高體重分開來看
應該使用身高-體重曲線來綜合判斷孩子的身高和體重是否相稱,只看單個指標是不準確的。
3、 千萬不要以「平均值」作為參考標準
因為任何時候,都會有近 50% 的孩子生長發育指標高于平均值(圖中的綠色曲線),近50% 左右的孩子低于正常值。
如何預防寶寶肥胖
超重和肥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防的。
如果孕媽媽的身高1.6米,體重48kg,那體質指數BMI= 48÷(1.6×1.6)=18.75,孕前體重屬于正常,在孕期的總增重應控制在11.2~15.8kg之間。
給媽媽們的建議
1、科學安排飲食
給孩子安排飲食的時候,每頓飯不要吃太多,也不要嚴格控制飯量,不強迫孩子進食,掌握好孩子進食規律與時間間隔,可以每隔幾小時加餐一次。
2、控制零食,學會看營養標簽
學會看營養標簽,能讓我們對每個零食所含營養素一目了然,身邊很多媽媽表示,看了這個以后才明白了,為什么感覺吃的那么多卻不胖,原來吃的都是垃圾食品,應該盡量減少。
推薦零食:水果、堅果(低鹽)、低糖酸奶、麥片餅干、全麥面包等全谷物食品。
3、合理安排親子運動
孩子們的運動習慣也是受家長影響的。媽媽整天拿著手機刷,孩子大多也會癡迷手機或者電腦游戲。
媽媽每天堅持運動,言傳身教,孩子也會有運動的欲望。
推薦親子運動:爬山、放風箏、扔飛盤、跑步、各種球類、騎車、跳繩等。
4、瘦得病態?及時找醫生評估
有些孩子不僅瘦,還伴有其它表現,比如慢性腹瀉、精神不佳、功能發育不良,這個時候要及時排查。
有多種疾病會導致孩子消瘦,比如胰腺疾病、胃腸道消化功能不良、腸病、腸道寄生蟲感染(蛔蟲、鉤蟲、蟯蟲等)、某些消耗性疾病(如甲亢、結核等),會導致營養素吸收成為障礙或丟失過多,出現異常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