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辮子老師郭學萍帶領二年級孩子讀柳宗元的詩《江雪》時,發現了一個寶藏。今天,我恰好帶二年級的孩子讀到這首詩,頓時想到郭學萍老師曾寫過的一篇《漫讀好時光》,于是我帶著孩子們一起來讀這首詩。
? ? ? ? ? 江雪
? ? ? 唐·柳宗元
? ? ?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 ? ?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郭老師說:我們讀詩都是從左向右,一字一句地讀。可是,如果我們把這首詩豎著讀呢?我們就會發現,這是一首"藏頭詩",四句詩的第一句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當然,千和萬是虛指,千山是所有的山,而不是指一千座山,萬徑指所有的路,而不是指一萬條路。
我問孩子們:"千萬孤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孤獨,非常孤獨,特別孤獨。"
我們一起來看詩句的含義: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一只鳥兒,所有的路上看不到人的蹤跡,山上沒有一點鳥的聲音,路上沒有行人,這種深深的空寂之境,山上只有山,路上只有路,仿佛整個世界只剩下詩人一人,這里給我們描繪了一種極度孤獨的大自然之景。
詩的后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孤獨的人物形象:這個“蓑笠翁”的形象,實際上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柳宗元通過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在政治失意、被貶永州后的孤獨心境。柳宗元寫《江雪》時,正處于被貶永州期間。他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而被貶,遠離朝廷和親友,身處偏遠之地,內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詩中的孤獨感不僅是對外部環境的描寫,更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被貶的境遇讓他感到被拋棄、被孤立;精神上,他的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內心無人理解,感到深深的孤獨。
文中柳宗元通過對比和夸張的手法,強化了孤獨感:千山”與“萬徑”,極言世界的廣闊,卻無一人一鳥,突出了孤獨的深度。
"孤舟”與“獨釣”,則表明在廣闊的背景中,只有一個孤獨的身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第三句孤舟蓑笠翁,寫的是一個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有一個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在廣闊的天地之間顯得格外孤傲,我們設身處地想一個問題:此時的釣魚翁能釣到魚嗎?他在乎能不能釣到魚嗎?
那么這位老翁在雪封的江面上垂釣什么呢?是他特別孤獨,垂釣不過是想驅走狐獨,而來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吧?
這讓我想起剛剛讀過的意公子寫的《人生得遇蘇東坡,方知可以這樣活》這本書中所寫到的蘇東坡的"千萬孤獨"之時。
蘇東坡(蘇軾)一生經歷了多次起伏,其中最孤獨的時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階段:黃州貶謫時期。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他的孤獨表現在政治孤立,從朝廷高官貶為地方小官,失去政治地位,朋友疏遠;經濟拮據,生活艱難,曾靠親自耕種維持生計;精神孤獨:雖有家人陪伴,但內心孤寂,常借詩文抒發孤獨與思考;惠州貶謫時期,因政治斗爭再次被貶惠州,遠離中原?;葜萜h,與親友聯系困難,倍感孤獨,雖努力適應當地生活,但遠離故土,內心孤寂。精神上通過詩文和佛道思想尋求慰藉。晚年被貶至儋州,條件更為艱苦。極端孤立,儋州偏遠荒涼,幾乎與外界隔絕,生活條件極差。蘇東坡雖處絕境,仍堅持創作,展現了他的豁達與堅韌。蘇東坡的孤獨主要源于政治貶謫和地理隔絕,但他始終以豁達心態面對,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
我又讓孩子們背起全閱讀中陳子昂的詩句:《登幽州臺歌》,全詩為: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句話表達了詩人獨自站在幽州臺上,面對蒼茫天地,感到一種深沉的孤獨與悲涼。詩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他既看不到古代的賢人,也看不到未來的知音,在廣袤的時空面前,感到自身的渺小與無奈,因而悲從中來,潸然淚下。
是的,我問孩子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一個人在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你會覺得有點害怕或在無聊呢?那么這種感覺就叫"孤獨"。孤獨是一種感覺,就像開心、難過一樣。那當我們感到孤獨時,我們可以怎么做呢?可以告訴爸爸媽媽,也可以找小朋友一起玩,或者打電話給老師,與老師談心,也是可以的。如果這些都不行,那么你就去看書吧,比如,我們可以看帶拼音的《小王子》,故事中小王子獨自在星球上的片段,或者讀《小熊維尼》中小豬感到孤獨的情節。通過這些故事,你們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孤獨是什么了。
老師也會有千萬孤獨時,我告訴孩子們:我常常一個人在家,遇到煩心事,又沒有地方可以訴說,這時,我也會感到難過,想告訴父母,他們都不在世,想告訴家人,家人都不在身邊,那我怎么辦呢?我會出去走走,去和一棵樹說話,去呼喚一只麻雀,去聽鄰家小狗的叫聲,或者去曬曬太陽,去河邊撈小魚,去打掃衛生,如果這樣還不能讓我不孤獨,那我或許會像你們一樣,獨自大哭一場,然后拿起筆來記下這一切,那么孤獨就悄然逃跑了。
一個人此時即使獨自面對困惑,也會能像千軍萬馬一樣充滿力量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