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體溫是什么鬼
晚上九點多才到女兒家中,進門匆匆互給個笑臉,便鉆進衛生間。
得下猛子洗手凈身!前一周在武漢人群最聚集地頻頻出入(最晚一次是出發前一天元月16號)病毒會附體嗎?……
不敢想,也不愿想,事已至此,該自我居家隔離了。
一家人對還有兩天就是春節輕描淡寫,今時不同往日,感覺總差那么點兒興致。
來時隨身稍厚的冬季穿戴,與深圳如夏的氣溫格格不入,也一并全都洗凈,消毒。
客廳里搭床鋪拉蚊帳,我的居家隔離模式正式揭幕。
清晨第一縷陽光自向東的陽臺透進來,周遭出奇地靜,偶爾一兩聲鳥兒短調,竟如同在耳邊清晰。
沒有賴床的習慣,但索性不起,慵躺在床,日照下任思緒亂飛……
不到半歲的寶寶醒了,那可疼的哼唧聲如小燕兒呢喃,瞬間消逝我零落的想象。女兒青春的面容笑吟吟,初放的花兒般:
“媽媽,量量體溫!”
“好好的,量什么體溫?”我不解。
(千萬不要笑話我無知,相信在元月20號時,大多數人都不清楚“量體溫”怎么回事?我只是就當時情況說實話。)
“這得跟你科普一下,不然,你這老教師就OUT了……”
體溫計呢?我起身正待搜尋。
女兒小聲:“別動,測耳溫。”來不及反應,結果就出來了:“左耳36.3,右耳36.4”
體溫計,測耳溫的體溫計?形似玩具槍,頭一次見!
是自己太寡聞孤陋了,智能化時代,居然還惦記小玻璃桿一頭盛極小一注水銀—
每次測溫之前,對著光照看看小玻璃桿一線水銀指向的刻度,這就是當時溫度的顯示,往往低于36攝氏度為好。如果高了,就拎著小玻璃桿狠命甩甩甩,直到水銀線指示低于正常體溫。然后將其置于腋下十分鐘左右取出,再對著光照看……
這些曾經,是不是很熟悉?
這印象,是不是夠刻度?
“這測得準嗎?”如果要我選,毫不猶豫選擇印象里的水銀溫度計,似乎更有安全感,抑或更心安。
“準啊,超過正常值還會變色提醒呢!”
女兒當真給我科普,我居然有開眼界之感—
目前家庭測體溫有三種最常用方法:耳溫,額溫,腋下溫。
因為額溫測量便捷,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身體性接觸,所以成為目前疫情之下首選的測體溫方式。
家里測耳溫的儀器專業名耳溫槍,之前是才半歲的寶寶居家備用的,沒想到這時候派上大用場。
寶寶特別配合,耳溫槍輕輕觸碰小耳朵,秒停一切動作,透亮若珠的亮眼眨巴兩下,抿嘴屏神,簡直萌翻了!誰說寶寶啥都不懂?
不過,使用時寶寶和我們必須換換槍頭隔離塑料套。
體溫正常與否,是檢測是否遭遇冠狀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標之一,尤其是來自疫發地的我,更不可忽視。
體溫測量正常值,至少表明當下沒有疫病跡象;測幾日危險便少幾日,期待余下的日子也安全度過。
隔離以14天為限,于是女兒每天例行,早中晚都測。每次明知道正常,但顯示結果的那一刻,還是會長吁一口氣。
測體溫持續到第四天時,武漢封城,疫情事態嚴峻,超乎所有人想象。
驚愕之時,體溫正常,仿佛眼前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