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實業家曹德旺建議制定《家長教育法》:政府出經費構建培訓教育家長的社會體系;大專院校開設家長教育專業;家長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等等。他在提案中表示,“家長提前接受專業化的培訓并達標,要變得如同婚前檢查一樣自然。”
今天,有位簡友發文討論這個事,她是支持的。
可是,一天時間下來,文章底下評論沸沸揚揚, 本來我也去說兩句“這樣不行”、“家長沒時間”,但后來想想,與其參與“口水戰”,還不如說點有建設性的內容。
因為,自己在網上再怎么質疑他,也改變不了我只是一個無名鍵盤俠。
他出的提案,先不說內容,至少看出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引起社會大面積反響,是不是比坐在一旁指手畫腳的咱們要厲害多呢!
所以,在這里寫篇文章,以綿薄的理解,稍作討論一下《家長教育法》這項提案的好壞:
四點質疑
首先,“玻璃大王”的提案,問題出哪里?
如果說“實際操作難”,那也只是現象。在此之前,還有兩個核心問題:
一是截到了家庭教育的G點,卻忽略了教育制度本身的痛點:?? 社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二是如果教育家長,還需要遵循規章流程、嚴格的考試制度,專業化生產出來的,等同于執行著成人版的“應試教育”。
三才是實際操作問題,個人把它們分為四類:
(想看有建設性觀點的朋友,請跳到后面的“三點建議”)
1.培訓對象是什么家庭?
首先這種“家長培訓課”,是全民參與,還是由社區或機構單位來甄選“問題家庭”?什么機構具備資格?教師、教材、教學方式怎么定?
其次,是人們最關心的事情:
有條件的家庭,父母一方或許可以騰出精力去參與培訓。
貧窮的家庭呢?那些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的生活,照顧老父母、教孩子作業的,時間怎么安排?補貼怎么個落實法?
2.培訓內容是什么?
成人教育肯定與青少年的不同,但流程是差不多的。
一是,家長群體的差異:
有學歷的差別,有接受頂尖高等教育的,也有初中高中畢業的。是不是采用類似于MBA、EMBA的方式來區別對待呢?
二是,孩子本身的差異:
從資質上,有的是學霸一般武亦姝,有的是學渣(占比更多);
從性格上,有內向的、有外向的,有心理疾病的,父母從學校接受教育方法,比如“虎爸狼媽”式的,是否適合所有的孩子呢?
3.審核方式是怎樣的?
按照什么標準來衡量父母的”成績“?
以書面形式,像高考一樣地答題,及格了就行了?
還是”實踐“形式,根據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來評定呢?
這個證書,到底起到什么作用?與那些持證教學的老師、咨詢專家相比,又如何?
即便考試通過,家長離開”學校“,怎么確保家長能夠學以致用,不會像年輕人一樣,過段時間,然后把知識還給老師呢?
4.教育資源如何分配?
”家長教育制度“,毫無避免地與跟社會其它教育資源產生重疊:
比如社區的家庭指導單位、教育專家、心理咨詢服務等等,實行此類做法,是否會稀釋已有教育輔導體系,造成資源浪費呢?
三點建議
現在,開始說點建設性內容:
從他改變現成家庭教育的角度上,方向是對的,或許,我們需要從問題入手,逐步調整其中操作方法。他的點子,可能會走得更遠一些:
1.培訓內容,還是先普及常識吧:
科學知識普及,往往比素質教育的爭議性低,且應用廣泛的知識,例如食品衛生、簡單的行為心理學、防騙防拐賣技巧等等。
關于某些家庭問題,想要詳細分析,上萬字都說不完。
至少有兩點是必要的:因材施教、增進溝通 。
如果在這種制度底下建設教育團隊, 最好還是請來心理醫生、社區工作者等之前提到的社會教育力量,與父母孩子一起制定方法,一起去面對。
當然,這樣操作起來也很難,二三線城市也很缺乏,但相對于重新培訓特定的老師、定制教材,社會的成本要低很多。
2.時間不夠,跟孩子一起學唄:
首先,活用現成的教育資源,不用非得給雙親“開小灶”。
其次,單獨給家長開課,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只會延續過去教育的弊端,無助解決親子溝通不足的頑疾。
因為學校班級,不是有”家長會“、”運動會“一類的親子活動嗎?父母只要在這些時候前來“上課”,也是可以的。雖然這需要學校配合,但確實是必要的。
在美國、德國,這些場合,家長見面會就是親子交流會,只是國內將其當作“教師指導大會”、“成績發布會”、“差生批判大會”而已。
如此一來,還能節省和整合社會原有的教育資源,還不用額外占據雙親的工作時間。
3.西學中用,自我進修
我不認為,西方教育比東方教育要先進多少。我只是覺得,東西方教育是可以互補的。
我們的數學指導可以輸出英國,西方國家的兒童教育方法,也值得我們去參考。這里找了幾點關于西方家庭的做法,個人比較同意的有兩點:
(1)點贊>批判
?中國父母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進行比較,身高、成績等等,有時為了表示謙虛,還不忘“損一把”親娃,這會讓他們心理留下陰影,很多教育家也反對這點。
有人會問:“他成績不好,還有什么好夸嗎?”
現在的社會,跟過去不同,賺錢的渠道,出人頭地的方式還有很多,但不否認高學歷的優勢。
但在此之前,還是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最好就是夸。但是,想夸一個人,不難,難在怎樣挖掘。
有時想不出,父母可以想想自身的缺點,比如我寫字不好,孩子比我好就能夸他一下。這樣的做法,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讓孩子不要自暴自棄。
(2)我不同意你的做法,但我也要誓死捍衛你的權利
追動漫、打“王者農藥”、肝“陰陽師”、COSPLAY......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娛樂活動,很不待見,明里暗里產生各種的沖突,也是現在家庭教育的一個大問題。
面對類似問題,西方教育界,有一招叫做“等價交換”(想起了《鋼煉》)
父母給孩子的任務,孩子完成任務后,在一定時間里隨便你怎么“開黑”都行。這是一種尊重彼此的方法,就像簽訂合同一樣
當然某些極端的要求,比如“瘋狂氪金”,最好也別先教訓他。除了說明自身的經濟狀況,采用類比的說法讓他更好理解家庭情況,一次氪金等于多少玩具等等。
類似的西方教育觀點,很多父母可能理解,但有的也表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
所以,這就需要社會的教育力量, 根據家庭情況,助推一把,取消提案當中的“畢業取證”方式,改為家長間、學校間、社會之間長期交流模式。??
這聽起來很難,其實上手很簡單,建個Q群、微信群,從交流開始,再慢慢摸索后續的發展模式。
以下還有個鏈接,主要是講述中國家庭教育現象問題,建議當爸媽的都看看:
后記--自問自答
Q:我不是教育專家,我也不是為人父母,毫無育兒經驗,為何還敢在這里“夸夸其談”?
A:因為我有侄輩,從他們身上,又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影子。
自己關注了一些教育話題的干貨,不想那些孩子重走我們的舊路,有感而談罷了。
所以,這篇文章沒有干貨,只是一些零零碎碎、觀點堆積的“雜貨”。哪天自己當上了父母,就能產出出“干貨”了。
Q:對于國內現在家庭教育現狀,有什么愿景?
A:雖說不是很恰當,但還是想引用及改編來自《火影忍者》鹿丸秘傳中,鹿丸的一句話:
我想守護一個無論是天才還是笨蛋,都可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