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高中時期我就看過與這本書同名的電影,印象中唯一存留的畫面是兩個皮膚松弛、形容消瘦的人互相依偎著在船上。
值得慶幸的是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并不深刻,才讓我得以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品讀這部偉大的作品,一本愛情百科全書。
整本書手法傳統卻又讓人心驚地無可奈何,以“安德列斯群島的流亡者”阿莫烏爾的隱秘愛情開篇,接著是烏爾比諾有些滑稽的死亡后妻子弗尓明娜在葬禮上看到阿里薩的一系列異常反應,到這里,故事進入了正常程序,三個主角都已出場,后又用倒敘的手法寫出三人間的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愛情。
這種愛情是幸福又貧窮的,是高尚又庸俗的,是粗暴又柏拉圖式的,是放蕩又羞怯的……甚至是像霍亂一樣病態的。這樣的愛情極致卻又讓人感動——
感動于它舒緩的節奏與極致的等待。
無論漫長與短暫,它的確和人生一樣從容。在經歷和忍受感情的煎熬時,它顯得很漫長,以至于我們懷疑,用一生來等待愛情是不是太久;在經歷美妙青春和閃過愛情火花的時候,它又是那么的匆匆,讓半個世紀后重逢的戀人不得不從對方的臉上證實自己的蒼老,這是一種深刻的悲哀。
阿莫烏爾自殺給整個故事蒙上了一層恐懼衰老和失去的陰影,可這并不妨礙主人公們愛情的展開。在那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下午,阿里薩從窗口經過,女孩把頭抬了起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偶然的一瞥,引起一場愛情大災難,持續了半個世紀尚未結束。”愛情是人生永恒的命題,這本書里描寫了很多人的愛情,可最打動人心的,還是阿里薩對費爾明娜·達薩的一生等待。這等待堅決,不慌不忙,極致到與人生相抗衡。
感動于它矛盾與極致的生活變遷。
在《霍亂》中,作者始終用人物的命運說話,至于什么是愛情,到底也沒下定義。哪怕是從主人公嘴里,我們也只能探聽到一些含糊而矛盾的說法。在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等待之后,阿里薩認為,“唯一使我痛苦死去的是不為愛情而死。”那么身處婚姻之中的幸福的一對是怎么說的呢?“夫妻之間的疙瘩每天晚上消失了,但每天吃早飯之前又必須重新制造。”我不懷疑烏爾比諾醫生深愛著他的妻子,可他卻說,社會生活的癥結在于學會控制膽怯,夫妻生活的癥結在于學會控制反感。從這句話中,我們幾乎可以斷定,愛情已經演變成沒有激情的妥協了。
矛盾貫穿了人生的始終,也貫穿了愛情的始終。
我們無法相信別人的諾言,因為我們自己也在每時每刻地為了某些目的進行改變。于是,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費爾明娜會因為偶然發現自己發狂戀著的青年并非想象的模樣,而斷然割舍了一切,卻又在日后和他人的婚姻生活中反復地懷念起那個為她演奏圓舞曲的青年。
什么是愛情?它能持續多久?這是一個愚蠢的問題。生活嘲弄了愛情,而愛情嘲弄了我們。主宰我們的,始終是極致的生活變遷。
感動于它凌駕于現實主義的超然與極致的浪漫。
馬爾魔幻現實主義大師,可在這部小說中,卻自始至終地透露出一種摧毀人心的浪漫。這個浪漫的代言人就是那個一直像影子一樣生活直到古稀之年才真實起來的阿里薩。
如果這部小說中的愛情可以分為許多種的話,那么他對費爾明娜的愛無疑是其中最純凈最持久卻又最傷感的了。
在長達半個世界的追求中,他們甚至沒有觸摸過對方,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存在于真空中的愛,卻促使私生子身份的阿里薩忍受了一切折磨,贏得財富、地位和尊重,最終得以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愛人。
小說中,他一生閱女人無數,可卻始終未曾把費爾明娜從心中抹去一絲一毫。甚至越到老年,愛越發激烈不可抑制,最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愛折磨得體無完膚的人。因為太愛,他始終無法做到象費爾明娜丈夫那樣的談吐自由溫文而雅,同樣因為愛,他才能象狗一樣頑強地活了下來。
在愛情中,時間的流逝仿佛只是對他人而言。如此深沉而長久的感情,我們只能稱它為愛情。它之所以能跨越了五十年的歲月,恰恰是因為它從來沒被得到過,進而成就了極致的浪漫。
博爾赫斯說過,“地老天荒的愛情在幽暗中蕩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它的形象。”這本書告訴我的大概也就是這些,情事青蔥,舊事溫存。烏爾比諾、費尓明娜和阿里薩之間的糾葛,是一支生命線,一條洶涌無聲的河流,波瀾起伏間潛藏著無數溫柔,凌厲秘密。所以我們需要懂得,當你選擇愛一個人時,既然享受他帶給你的幸福,就必須接納愛他所帶給你的辛苦、煎熬,這便是真心的代價,因為愛到極致,便是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