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啖鹽說蜜
? ——談古今風味,說天地美食
春天繁花似錦的世界里,有一顆小小的豆子,萬分惹人愛。
那就是豌豆。
一說豌豆,是不是想到了安徒生的《豌豆上的公主》?
其實童話都是騙人的,哪有墊了20床墊子和20床鴨絨被后,依然能感受到一小粒豌豆的膈應?
但童話又充滿力量,同樣是安徒生的童話,《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第五粒豆在長滿青苔與霉菌的裂縫里,努力地發(fā)芽、長出了小花,讓病中窮困的女孩,看到了生的希望,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
相較于西方文學家喜歡把豌豆當成比喻的對象,東方文學家更熱衷于描述豌豆的嫩芽。
千古國民男神、大宋文學家蘇東坡,就曾寫了一首贊美的詩:
彼美君家菜,鋪田綠茸茸。
豆莢圓且小,槐芽細而豐。
種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
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蟲。
是時青裙女,采擷何匆匆。
烝之復湘之,香色蔚其饛。
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
那知雞與豚,但恐放箸空。
春盡苗葉老,耕翻煙雨叢。
潤隨甘澤化,暖作青泥融。
始終不我負,力與糞壤同。
我老忘家舍,楚音變兒童。
此物獨嫵媚,終年系余胸。
君歸致其子,囊盛勿函封。
張騫移苜蓿,適用如葵菘。
馬援載薏苡,羅生等蒿蓬。
懸知東坡下,塉鹵化千鐘。
長使齊安人,指此說兩翁。
——《元修菜》
當然,我們的男神,同樣也是食神,他主要是贊美豌豆尖(元修菜)好吃。
“此物獨嫵媚,終年系余胸。”
“菜之美者,有吾鄉(xiāng)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
男神來自四川眉州,豌豆尖是他難以忘卻的家鄉(xiāng)菜。
在蘇東坡的推廣下,整個大宋時期,豌豆的苗尖尖風靡一時,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里就特別介紹了元修菜。
而明朝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則用擬人的手法來記載豌豆苗: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
把豌豆這種攀援草本植物,描繪得如妙齡女子,風姿百態(tài)、嬌柔嫵媚。
應該沒有一樣食物如豌豆這般,極具西方童話色彩,又兼具東方古典神韻。
豌豆不但形象好,重要的就是好吃,從莖苗、到嫩葉芽、再到結成豆莢,也就是豌豆的各個成長時期,都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各種豌豆尖、豌豆苗、豌豆的吃法。
豌豆尖
早春時期應該享用的就是豌豆尖了,也就是我們的男神推薦的元修菜。
趁著豌豆苗還未開花,葉芽兒嬌嫩得很的時候,摘一把放鍋里猛火快炒,少許鹽就行了,如果有麻油最好,真的不要太爽了。
你也可以用豌豆尖來煮湯,四川人喜歡燙火鍋,但要是不喜辣,建議來一道上湯豌豆尖。
一顆咸鴨蛋五瓣蒜子炒香,放入開水,再來點肉肉,少許雞汁調味,最后放入豌豆尖,一入鍋立馬出鍋。
豌豆尖是極嫩的蔬菜,火候一定要猛,速度一定要快,才能保證鮮嫩口感。
豌豆苗
豌豆苗一般指豌豆細嫩的根莖,比起豌豆尖,市場上更常見的就是豌豆苗了。
如果把豌豆尖、豌豆苗和豌豆做個比喻的話,豌豆尖可以說是一股清流,清純得如小家碧玉的少女一般存在。
豌豆呢,是成熟的少婦,韻味十足。
而豌豆苗則是上得廳堂的大家閨秀,有一道名菜“上湯豌豆苗”,就是各大酒家爭相出品的美味。
“上湯”二字,擱在大廚們身上,那就得十八般武藝各顯身手了,但今天我們用簡單的做法一樣也能達到上湯的效果。
皮蛋一顆切八瓣、蒜子五顆切對半,臘肉一小塊,一起熱油爆香,再放入開水,煮成奶白的湯頭,這就是|“上湯”了,最后放入豌豆苗,少許鹽雞精調味即可出鍋。
豌豆
豌豆的做法就千變萬化了。
最出名的當屬汪曾祺吃的那碗豌豆粥。
香粳晚米和豌豆一同在銅鍋中熬熟,盛出后加洋糖(綿白糖)一勺。夏日于柳蔭下喝一碗,風味不惡。我離鄉(xiāng)五十多年,至今還記得豌豆粥的香味。
——汪曾祺《豌豆》
汪曾祺吃豆粥的時候已經到了立夏,而春分清明前后,我更建議來一道嫩綠的豌豆餅。
做法也簡單,只需要豌豆、大米、白糖、清水即可。
大米先浸泡12小時,然后和豌豆、白糖、水一起用破壁機攪成泥。
再舀一勺勺進電餅鐺里,煎成餅狀,就是一碗春分時節(jié)的美味了。
從早春的豌豆尖到晚春的豌豆,文藝的豌豆見證了整個春天。
尤其是到春末,江南人還得做一碗豌豆飯,以此來告別春天。
草草啖鹽說蜜——
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
原創(chuàng)視頻、原創(chuàng)文章,請多多支持!
部分圖源網絡,如侵權,請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