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忽然感覺到一陣陣的心慌,身為靈性療愈師,做了2年多的網絡課程及地面工作坊,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好像落后了,很多新知和層出不窮的療愈方法,我都不了解了。于是,人生中第一次,非常爽快的參加各種高端地面課程,最便宜的費用是3800元/2天,其他比較貴的都是6800-16000元/3天以上。
我需要突破、需要不斷提升上去,所以,2015年到2016年底,我參加高端地面課程的費用,多達10萬元,可想而知我學得不少。然后,我又開始把目標放在網絡上,如今各種語音平臺、APP多得數不過來,是不是覺得不用出遠門、躺在床上就能學到很多知識很牛掰?
當然,關于什么帶你一個月讀百本書、健身打卡、教你21天學會管理時間、教你X天走向致富之類的課程,我是一概不聽的,很明顯嘛,這些課程要么是瞎忽悠人、要么是零碎的知識拼湊起來的、要么就是夸大其詞了。況且我是靈性修行者,曾一年時間精讀了近200本靈性書籍,有些真相,還是能夠一眼看穿的。所以,我參加的課程,多數是跟靈性成長與修行相關的,只有兩次,是跟寫作有關的。
雖然我是個很笨很笨的人,又容易輕信于人,但有一個最大的優點:不斷的思考和反省。因此,在長達兩年奔波在學習的路上,我最常問自己的問題有三個:1、我學這些為了什么?2、我學完之后能不能用在現實生活中?3、我學到的所有知識,包括靈性療愈方法,能否與我的寫作相結合,可不可以隨時隨地傳播?
現代社會之所以令太多人變得浮躁與焦慮,其真正的根源就在于我們面對的誘惑越來越多、我們可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過去,冰棍只有一兩種,且數量不多,你不需要買回來吃這一種,還會貪婪的想另外一種,你只會一心一意非常專注的吃手里擁有的這一種。這個時候,人不會有焦慮感,也不可能產生浮躁的心理。但現在,冷飲的品種多到讓你眼花繚亂,咖啡味的是你最愛,但檸檬味道的也不錯,而酸奶口味的吃起來很美好……你恨不得一口吃下所有喜歡的,但事實上,你只能選擇在這一刻,吃這一樣。第一次,你面臨著品種極多的冷飲,猶豫了幾分鐘才下決定吃芒果味的。這個時候,你也不會有什么焦慮的感覺,但長此以往,累積起來的這種狀況,逐漸演變成焦慮不安、患得患失的心理情況。最后,你會變得越來越浮躁,每一次做決定時,你的內在都有隱藏的焦慮加碼,壓在你的心靈空間中。再繼續下去,就很容易有厭倦的感覺。你發現,好像咖啡味也不是你的最愛了,檸檬味也沒有很不錯的感覺了,酸奶口味的吃起來也就那么回事兒……所以,現在人的幸福感極低,低到失去了幸福、欣賞、美好的觸感。
同樣的道理,放在成年人的學習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知識付費,下載了很多APP,或收藏了很多語音微課等資料,但是呢,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因此變成了這樣:
早上5:00起床一邊刷牙、吃飯一邊聽英語;
5:30一邊換衣服一邊聽羅振宇的微課;
6:00一邊往地鐵走一邊聽李笑來;
坐在地鐵上,一邊微蹙著眉頭一邊打開得到;
中午也爭分奪秒的傾聽分答里的一些語音;
下班后,好不容易放松一下
又要馬上投入到《21天成為寫作高手》、
《21天學會油畫》等課程
…………
都說:你的業余時間用在哪里,你的成就便在哪里。那么,如此分秒必爭的學習方式,總該讓你有了一些成就感,或者令你牛掰的戰績吧?畢竟,《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學習的人》,而你早已戰勝了自己的惰性,克服了經濟上的青黃不接而為自己換來了大量的學習機會,肯定不會再被懲罰,至少,你趕在了太多不學習的人前面,你超越了他們很遠。
是的,你懂得了什么叫“跨界學習”、什么是“認知升維”,你知道了開悟的幾種特征、多學了十幾種療愈手法、你一閉眼,就可以看到他人的靈魂。然而,你確定你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成功嗎?你真的爬上了你想要到達的巔峰了嗎?你靠這些付費知識,提升了自己的思維境界了嗎?你跳出束縛你的圈子了嗎?
你遇見更好的自己了嗎?你的傷痛徹底療愈結束了嗎?你果真開悟了嗎?你確信自己已經不再迷茫、不再困惑、不再執著了嗎?你真的從此覺醒、靈魂只剩下愛與慈悲了嗎?你確定,21天之后成為寫作高手,變身靠賣字為生的大家了?你看到自己的繪畫水平提高了,就認為自己成功了?你超越了不學習的那些人,就不再受到世界的懲罰了?
事實上,過一二年,你就會發現,那個整天拿著手機不停學習各類微課、訂閱各類專欄、下載各種AAP的你,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你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犧牲了很多與親朋相聚的機會,得到最多的,不過是頭腦的懂得。
不管在靈性圈子,還是現實生活中,太多人,僅僅是頭腦的懂得。什么叫頭腦的懂得?這里講個小故事,你或許就明白了。
提出相對論后的愛因斯坦,不僅震驚世界,也同時被很多大學邀請去做報告,愛因斯坦因此疲憊不堪。有一天,司機對他說:“你太累了,今天我幫你作報告吧?”愛因斯坦問:“你能行嗎?”司機說:“我閉著眼睛都能背出來。”
那天司機上臺,果然講得滴水不漏。但剛想下臺時,一位博士站了起來,提了一個非常深奧刁鉆的問題。司機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腦瓜轉得快:“你這問題太簡單了,我司機都能回答。”
愛因斯坦站起來,幾句話就解決了問題。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機對愛因斯坦說:“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識。”
所以,一個人學了那么多、修了那么久,想要辨識是真學到了或真修到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問深奧刁鉆的問題,看對方怎么應答。當然,不是答出來就是真學到或真修到,因為答案仍有可能只是頭腦懂得的概念。
真正的學到或修到,不是你知道了多少,而是你做到了多少。哪怕你只知道1%,卻也做到了1%,這就是真的學到或修到了。當一個人能夠靜下心來,不是為了讓自己變成知識分子或全能手而去學習,而是因為興趣、因為愛、因為愿意,就很容易學到真正的知識。否則,學來學去,就變成了“白面書生”,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曉得實際應付事情的方法。
比如,對于繪畫,我一竅不通,從學校出來后,既沒有學過專業的繪畫知識,也不曾有過繪畫的經歷。然而,當我是為了自己那顆心,杜絕去學一切常規基礎知識的灌輸并堅持不懈的畫下去,我發現,我的畫,也被很多人欣賞著,還有人甚至看出我的畫作極具靈性。
那我這個靈性從何而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從常規的基礎知識那里得來,至今我都不清楚畫一個人像時,頭部、身體方面的比例,尤其畫頭發和五官,我之前總是畫不好,但又不想學固定的基礎知識,怎么辦?我就很任性的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畫,當第一次用自己原創的方式,畫完寶黛共讀西廂記的場景時,我被自己感動,并且內心油然升起一種成就感。這和你學了很多課程積累了很多知道帶來的成就感,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前者是牽動著你的心,它和你的靈魂融合在一起了,而后者,不過是暫時的得意罷了。
因此,我在2017年初就給自己下了條死規矩,必須杜絕所有的誘惑,只參加極少的課程來補充自己的所知,絕對不再興致勃勃為所謂的知識和療愈修行而付費,并無端消耗自己的時間與精力。還好,時至今日,我抵住了一次次的誘惑,并真正做到一點點以自己為主,活出真正的自我。
不是我不喜歡學習,也并非我詆毀各類課程,確實是,大部分課程,都是忽悠人的。
首先,大部分課程是拼湊性質的。比如一些冥想微課,它確實可以給你帶來療愈、提升的效果,你在做這些冥想時,也能很快入靜,保持正能量。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完全依賴冥想這類微課來達成療愈、做到自我提升或靜心狀態時,你豈不是仍有所執、仍不能獨立于現實生活中,憑借自己的力量達到靜心、提升與療愈的效果?如果,你沒有冥想的引導,就無法靜心;你不能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進入靜心和提升狀態;你不冥想就無法保持你想要的正能量,說明,你還沒有真正走進修行的道路上來,你還在門口一腳門里一腳門外的站著呢。
包括一些寫作課程,盡管有些老師把技巧講得很到位,但實際上你拿過來應用,未必得手。因為這些技巧不是你自己親身體驗過的,更不是經過你本人思考得來的。你拿來現成的技巧,用在自己身上,也只是生搬硬套罷了。而生搬硬套,怎么可能讓你得心應手并且成為你真正的助力或成功的墊腳石?
最有意思的是,大部分老師只講技巧,不講背后的原理。讓你始終有被困在門外進不去或網中央逃不出的感覺,無論學了多少,仍處于迷茫、困惑之中。這豈不是浪費時間和生命?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你確定要學一門技巧類的課程,或者你確實需要療愈和心靈成長,在選擇課程時,一定要確認一點,帶課老師是講完課就消失還是持續督導學員?如果是講完課就消失,即使免費也不要參加,這會害了你。怎么能害了你?大不了不照做罷了,無非是浪費了一點時間而已。
但人往往是復雜的,很容易接受老師的暗示。雖然你不一定照做,認為耽誤點時間不算什么,但課程中某句話或老師說過的某段內容,早已無意識的輸入到你的腦海中,你可能會很快或過了很久,突然意識到,你被課程里的某句話影響到了自己下判斷。或者,你其實始終困在老師說的某個內容中而不自知。這個時候,你所耗費的,不僅僅是一點錢和一些時間,你還要浪費很長一段時間,來消除那句話或那個內容對你產生的消極或負面的影響。如果你自己不能消除,還得花更多錢找老師做個案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說你是學習還是在無意中自找苦吃呢?
其次,大部分微課,只講結論而且簡化了過程。
比如寫作,我曾經做過五年多專職網絡寫手,請注意我說的是專職,意思就是,我以網絡寫手為賺錢的唯一門路,而且也確實賺到了養家糊口的錢,生活品質有所提升一些。所以,如果你想靠寫作為生,我會實話實說,真的可以,但前提是,你耐得住寂寞、耐得住一次次失敗,并且,你要付出意想不到的辛苦勞作。
然而,很多寫作課程,不會講你在成功之前這個過程,或者說,非常簡單的講一下。甚至,有的老師會把整個過程中遇到的艱難險阻都輕描淡寫化了,讓你以為,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于是,你抱著滿腔熱血、充滿無限期望沖刺了一陣子,突然發現,事實遠不是老師所講的那樣子。不是學幾個寫作技巧,就能成為作家;不是你寫了幾篇好文章賺點稿費,就是成功;更不是你寫了幾個月或者一兩年,就可以躋身于暢銷書作家行列中。
你甚至更殘忍的發現,大部分人,即使真的可以寫出好文章,也無法讓自己成功。換句話說,大部分人,只能把寫作、繪畫等興趣,仍然當成生活中的調味品。
再舉個例子,在靈性圈子里,有很多老師講開悟、講覺醒。把這類修行的東西,講得極其簡單,有的甚至敢吹噓,上了他的課程,三天就開悟;他已經脫離六道輪回;他已經開悟了;他可以自由離開地球去往其他星球等等。
我說這些都是邪門歪道,如果開悟這么簡單,這世界上豈不是有太多開悟大師了?哪里還會有那么多非愛、非慈悲、非和平的事情?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很多人都在講大愛,是為了救助眾生脫離苦海來做導師的,那么請問,你的課程費用貴到一般老百姓都負擔不起,何來的大愛?你救的難道只是少部分眾生?我知道,會有老師說:佛渡有緣人,老師也需要吃喝拉撒睡,所以得收費。是,佛渡有緣人,但佛從來不收費,收費的都是凡間之人。老師也是人,要賺來吃喝拉撒睡等費用,一次三兩天的課程就幾千幾萬,一個人來參加,你一個月的生活費早就夠了,剩下那些學員繳納的金錢,就是你提高生活品質、到處旅游并且美名其曰游學等享受的費用。所以,別說什么老師也要吃飯之類的話來糊弄人,你糊弄的,永遠都是外行人。可是,外行人也總有一天是個明白人,那時候,你還糊弄誰?所以,你不如明明白白面對自己對賺錢的渴望,你就是有至少50%的想法,是為了賺錢。如果你真有本事,你賺到錢又能坦坦蕩蕩面對內心深處對金錢的貪欲,沒準你真成佛了。
就算以上我所說的不成立,咱們再從開悟的過程來講,釋迦牟尼佛用了幾十年才開悟、達摩坐在少林寺山上的一個洞里九年才開悟,試問,你比他們還聰慧?你三天就開悟、你一個月一年就開悟了?
自古以來,全世界也就出現了那么十幾個開悟大師,如今一下子出來這么多自譽為開悟的老師,你不覺得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嗎?所以,這是很容易就揭穿的騙局,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人前赴后繼,自以為跟著哪個大師,自己就能開悟了,或者就可以成為百萬千萬富翁了。
只能說,如今的人都太急功近利,總奢望不用付出太多,并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大利益。其實,你稍微動一下腦筋,想一想你上學的時候,你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你歷經了多少寒窗酷暑,耗費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才在最后一刻考取了理想的大學。你就應該明白,這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輕輕松松、簡簡單單、不需要付出太多就可以做成的。更何況是成功與修行?沒個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艱辛歷練,怎么可能達成?
就算這個世界,科技越來越發達,你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但宇宙的真理,永遠作用于其中。成功的巔峰,永遠需要犧牲和付出才能爬得上去。
第三、大部分微課是一種偏方治百病,想想真的太可怕。
你是感冒,給你的藥方也是治腫瘤的;你是肺炎,給你的還是治腫瘤的;你是胃痛,仍然給你治腫瘤的方子;你得個不孕癥、你是前列腺、你性冷淡、你扭個腳……都一個偏方來治療。你不覺得可怕嗎?
我曾經說過,每個人都不會完全一樣,哪怕都是同樣的事情造成的抑郁癥,因為個體思維方面的細微差異,吃同一種藥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不管你學專業的知識技能,還是身心靈療愈,你都要記住,你學完了之后,必須依靠自己的理性,來過濾那些對你沒有多大用處的內容,只留下能夠利益最大化的精華,然后,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去實踐,得到了很多的經驗之后,再綜合整理成完全適合自己的,并在自己的生活中用到得心應手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學到、修到了。
為什么我的網絡微課只針對情緒入手進行療愈?因為無論你經歷什么事情,你都需要面對自己的情緒,有句話講,處理問題之前,先處理情緒。所以,我只講轉化負面情緒,不負責包治百病。因為你學會了處理和轉化情緒之后,你還要有自己的智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去處理你的問題。這個我就不能教你了,即使我給你處理問題的建議,也只能是大概的建議,我再怎么了解你的內心世界,也沒辦法全知全能把你現實生活中的情況都一清二楚。就算我很清楚你的情況,應對突發事件時候,你還是只能靠自己當時的應急能力來應對。因此,我只講轉化負面情緒的方法,而且不會只講一種,恰如前面我說過的,我不能只給一種偏方還包治百人,這不現實。所以,我在為生命減重課程里,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整合了二十多種療愈方法供學員參考,你對哪個方法感興趣并且覺得有效果,你就用哪個。
以上講的都是付費的課程,還有更多免費微課。免費課程的內容,更不用說,講得再好也是理論的東西,而且很多都是簡單說一說,當你有更多問題需要解決,好,來參加付費課程吧。這就是套路,可是很多人看不懂。還有一部分人知道這是套路,但因為是免費的,覺得有便宜可占,又不花錢,所以就不斷報名參加各類免費微課,東一下西一下好像學來了很多,但實際上,什么都沒學來。因為你學的只是概念而非真正的學到做到了,而且,免費微課里的內容,不會很全面的講解,你聽了一知半解的東西,只會更多的迷茫和困惑。但你還覺得挺好的,至少比身邊人懂得很多。然并卵,你只是好像懂得很多,在實際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基本上都是負面的。
我一直固執的認為,那些做免費課程的老師或平臺,并非真的有大愛,也不是真的在做助人的事業。他們就是在害人,本來是為了推廣收費課程而做的免費課程,偏偏不愿意承認是為了賺錢,還堂而皇之拿出什么大愛、慈悲之類的說辭來美化自身。
拾遺里《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這篇文章里提到關于知識付費,有兩句話很見血:
“那些知識付費所販賣的知識速成,其實質賣的不是某一領域的知識,而是一種‘讓你感覺很努力’的幻覺。”
“(很多)知識付費向用戶兜售的,實質上是一種精神慰藉,讓你感覺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東西,從而有一種收獲知識的滿足感。”
但這種滿足感很快就會隨時間而幻滅:“聽了一堆大神大牛們的分享,結果還是發現自己沒有任何改變。”
付錢過后,你依然是你。于是,新的焦慮誕生了。為什么我學了這么多知識依然沒長進啊?為什么我學了這么多知識依然是井底之蛙啊?不明就里的你又陷入瘋狂購買中,“那我就再訂閱幾個專欄。”“那我就再購買幾次直播。”就這樣,你陷入了“焦慮—購買—焦慮—購買”的惡性循環中。
所以,是時候檢視一下,不管是知識付費還是療愈與心靈成長課程方面,你是否陷入了惡性循環中而不自知?如果,你確定自己就在惡性循環的過程中,你愿意停下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停止購買課程-停止聽課-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你為了什么而學習?是為了讓自己變成有志青年而學?還是僅僅因為喜歡和愛?
2、你學完之后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概率有多少?你是否真的應用到生活中了?
3、搞清楚你對成功的定義,找出只屬于你自己的成功是什么,同時,把你所學的整理一下,看看有多少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留著;有多少是沒法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刪除丟掉。并重新制定學習計劃,在這一門里深入學下去。
我在2016年底絕了不斷學習的念頭之后,詳細的制定了自己的工作和寫作計劃,并堅定不移的執行中,雖然變成了“懂得太少”的身心靈療愈師和寫作者,但因為能夠更專注于把大部分業余時間用在了研讀和創作《紅樓夢》系列文章,寫作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提升的同時,也更深刻的領悟了《紅樓夢》中闡述的人生道理及相關寫作技巧。而對于療愈師的工作項目,也精簡到只帶為生命減重網絡課程及做少許個案,盡管沒有了之前諸多的榮耀,卻多了更多祥和與安寧,為未來的再登巔峰儲備及積累了很多基礎。因此,你若要斷絕惡性循環,不再把生命無端的耗費在無休止的知識付費和不斷的療愈中,還是我常說的最簡單的兩個辦法:斷舍離;專注深入。
注解:
白面書生出自《晉書》:高陽王隆曰:“溫詳之徒,皆白面書生。”《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南北朝有一個人叫沈慶之,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后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邊擴展領土,沈慶之知道了,就極力阻止皇帝:“大王,這件事萬萬不可,您還記得以前幾位將軍向北邊擴展領土失敗的事吧!大王……”沈慶之不停地勸皇帝,皇帝覺得很煩,就對沈慶之說:“我不想聽了,我叫別人來跟你說!”
皇帝就找了左右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辯,沈慶之無奈地對皇帝說:“大王,治理國家就像治理家一樣,要討論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問織布的事就要找織布的婢女。現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國家,卻去找兩個從來沒打過仗的‘白面書生’來商量,這場仗怎么會成功呢?”
皇帝不耐煩地說:“你不要再說了,我決定的事是不會再改變了!”皇帝沒有采納沈慶之的意見,最后當然打了個大敗仗回來!后來,大家就用沈慶之說的“白面書生”用來形容年輕沒有經驗的讀書人,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曉得實際應付事情的方法。
文/費漠塵,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感恩遇見!
更多原創文章請點擊閱讀↓↓↓
更多塵鎖紅樓請點擊下面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