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左宗棠一點都不焦慮

1

中國人為何把關注焦點放到左宗棠身上?

如今,左宗棠已經去世134年了。

歷晚清、民國、新中國、經過歲月的打磨,時光的陶造,中國人對于他的評論反反復復,甚至下的定論越來越清晰。

中國人為何如此不分階層、年齡,對這位大師如此關注與稱贊呢?

在《左宗棠的正面與背面》中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讀左宗棠,總能讓人得到精神獎勵、文化提升、方法啟示。

說到精神獎勵,如果你不重視,那可能對你來說是一場災難,人必須要有精神文化,尤其是一個國家。

要獲得豐足精神內心,提高個人精神素養,首先抵制“鴉片信息”。

如果說,過去,對于人的毒害是鴉片的話,而現在,對于人的毒害,稱之為“鴉片信息”。

什么是“鴉片信息”,就是當時看讓人精神特爽,內心洶涌澎湃,過后大腦一片空白,就像古代人剛開始抽鴉片一樣,精神抖擻,快活的像神仙,過后瘦骨嶙峋,幾乎成了廢人。

所以,克服焦慮迷茫,你就要像林則徐虎門硝煙一樣,堅決抵制“鴉片信息”,你才可能把大量時間用來吸收精神養料。

那左宗棠身上的精神,是創新與勇氣,是融于民族骨血的骨氣,更是中國精神。

如今,很多人包括亂七八糟的信息,可能都在告訴你,出名一定要趁早,那你就要注意了,深思熟慮這句話是不是加了硅膠。

試問:誰不想早點出名?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能早點出名的那些條件,就如段永平提到:我覺得我們這個文化,有一種比較浮躁的心態,就是希望快。

我非常贊同的一句話,文化讓我們清晰地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左宗棠就是一位喜歡文化的人,而要提升自身的文化格局,就要飽讀詩書。正如左宗棠說: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

他本人喜歡閱讀,并且旨在“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在平定大西北后,他欣喜地在他的書法中自述道: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被很多領導或企業家作為自身文化座右銘。

具體啥意思呢?

大致,說的是樹立遠大的志向,對緣分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對物質生活沒有太多奢望,過簡樸的生活,不奢華。看問題要高瞻遠矚、做人應低調處世,做事要留余地。

當然,左宗棠不但很好的繼承了儒學,而且還精通實學,他寫的文章,你如果仔細閱讀,總是可以嗅到歷史的沉淀、人性的溫度、個性的體驗、正直與深情。

時間回到1884年農歷九月初九,光緒帝的老師翁同穌與左宗棠當面論道,并在日記中寫著:余服其(左宗棠)經術氣。

如今我們的文化,已經被一些人弄得烏煙瘴氣,但作為青年一代,未來祖國的希望,我希望我們趁年輕,傳播好的社會風氣,飽讀詩書,專心致志,抱著務實、勤奮的態度,提升自身文化格局,鍛造智慧,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用匠人精神在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耕耘。

要知道,一個人可以很普通,但那只是無傷大雅;倘若一個人既普通、精神文化素養層次貧瘠,那無疑是一場災難。

我相信,在左宗棠身上你會得到很多啟發,而毛澤東就是其中一位。毛澤東從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略中得到過大啟示,如軍事智慧。

不止是毛澤東,連王震將楚軍路線圖當過活教材,甚至在抗日戰爭時期,左宗棠的常勝戰術,被國民黨軍隊拿來借鑒反擊日軍。

大家都知道,左宗棠他智慧過人,但蠻可惜的是,他的傳奇也給后代留下一些未解之謎,比如他晚年進入軍機,他負責的是神機營,直接領導皇家禁衛軍,統領各路大內高手,保護大清朝廷安危。很多人對其好奇,他是如何取得信任?以及如何做到穩如泰山?.....

胡林翼曾用:橫覽九州,無人能出其右。來贊美左宗棠的智慧堪稱中國第一,可見也只有他才能很好詮釋這句話。

但我好奇的是,左宗棠令人駭人聽聞的是:他無論身處官場,還是戰場,左宗棠一生都沒有遭遇過很明顯失敗。

難道你不好奇嗎?

可能很多人解釋為,運氣,那我想要告訴你的是,如果單單解釋為是運氣,只顯得你在智力上很平庸罷了。

正是基于這種文化與精神的熏陶,讓他在關鍵時刻,為自己人生做重大選擇埋下了伏筆。

2

關于選擇,他如何對待?

我想,對于很多人來說,什么最難?那選擇是當仁不讓。

因為選擇,所以就要不同,迄今為止,科學領域或技術、學術領域等,出現的創新,發展等,誰都意想不到,是剛開始那幾個人無意間關注的焦點出現的。

比如,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當然,左宗棠也不列外,他憑借興趣迷上實學,深入研究,甚至荒廢學業,拋棄功名,這代價無疑太大。

那他為何還要苦苦堅持?

第一點:興趣導向,找到人生突破口,讓選擇足以改變他,取得碩大成就。

包括牛頓、達爾文等,他們都是一生起步,從小就已經開始,而左宗棠是從1639年開始的。

1639年,按照大明紀元,是明思宗崇禎十二年,按大清紀元,是清太宗崇德四年。新年第一天從星期六開始。

滿漢兩大政權生死對峙,開年第一天,中國根本看不到和平年代的一絲光明,大明朝忠臣顧炎武站在江南古鎮水邊,聞到異族鐵騎紛至沓來的亡國味道,惶恐如一只喪家之犬。

顧炎武當時在南直隸蘇州府昆山千燈鎮擔任兵部司務,從事九品辦事小官,相當于今天副科長,他用儒家士人的擔當情懷,喊出至今被后人傳頌的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但當時的他,職卑人微,想要完成“抗清復明”大業,光有抱負是不夠的。于是他開始思考亡國原因,有所醒悟:明朝信崇理學,官員缺乏務實精神,喜歡空談。

于是乎,他想到,空談誤國,想不亡國都難,從那時他就倡導“實學”來扭轉局面,目的只有一個:抗清復明。

這一年,他拿筆寫出《天下郡國利病書》,5年后滿族用武力統一中國,那時顧炎武一心潛心研書,遠離政治,沉溺地理。

作為學者,他博學審問,走到險要地段,找老兵或退役以及老百姓,詳細了解原因,凡是遇到與自身知道但不合情理的,就找安靜的地方,找書核對。

為了保證內容嚴謹,顧炎武翻閱大量歷史,閱志文獻一千多部,后來為增加實用性,就考察山川、風俗、疾苦與病癥,通過實地勘察兵防、賦稅、水利。到1661年,《天下郡國利病書》出書,共120卷,200萬字。

1659年,受顧炎武啟發的學者顧祖禹利用保存的大明故國文獻,開始編寫歷史軍事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明朝滅亡后,他回絕入清當官,寄于研究著作,隱居鄉下。

與顧炎武一樣,他歷經30多年,編成130卷、280萬字的《讀史方輿紀要》,他比較看重學用結合,在他的詩詞中寫道:重瞳帳下已知名,隆準軍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錯,如何壇上會談兵?

意思說,有人在項羽的軍隊已經很出名,在劉邦軍中也可以隨便行走,可惜半輩子做的都是錯的。做人怎么能夠紙上談兵?

1747年,清朝翰林院官員齊召南經過實地勘察,歷時14年,寫成28卷書《水道提綱》。而以上三部書,開啟國之風氣,當左宗棠讀到時,已是1829年,過去了190年。

那左宗棠為何發現這三部書?

01

不顧他人嘲笑,一心求讀“無用”之書

1829年,17歲的清朝青年左宗棠,他為母親守孝3年后,跟著父親左觀瀾離開湘陰貢院東街舊祠,來到長沙研讀理學與八股文。

長沙當時有2所著名書院,一是岳麓書院。二是城南書院,而岳麓書院屬于高級學府,相當于現在的清華北大,需要有秀才且掏的起學費,才有資格入讀。

而左宗棠當時家里窮的揭不開鍋,又因為母親守孝耽誤秀考,最終只能進入城南書院,它只是一所平眾化的書院,也是今天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說到這,可能大家都知道,是黃興、毛澤東的母校。

左宗棠入讀之時,書院正門掛著福建侯官人李彥章寫的對聯:

考古正今,致用要關天下事;

先憂后樂,存心須在秀才時。

說的大致意思是,考古的證據到現在,致力于用在與天下(國家)事情上;先考慮近憂,然后再擁有快樂,這樣的心思必須要在秀才的時候就具有。

因這幅對聯,氣勢宏大,格局立意高瞻遠矚,非常切合左宗棠的味道,他當時就把這幅對聯吃透到心里。

由于書院相對自由,而作為好奇心強烈的左宗棠,肯定是呆不住啊,于是他翹課開小差溜出書院。那時候他身無分文,之所以能夠在長沙待下來,全憑學校的獎學金,如果有個萬一,拿不到獎學金,就得回家種地。

正是因為難,左宗棠更加意識到求學機會來之不易,讓他更加珍惜,課堂閑暇,就去到書院附近妙高峰一帶的舊書攤上淘古書,想趁機多學點本事,為以后做打算。

不巧,有一天他翻閱到顧炎武他們寫的那3本書,他就想這書不就是教我長本事的嗎?于是,愛不釋手,挪用伙食費全買下來。

結果,誰能料到,在決定畢生價值觀取向與人生觀形成的黃金青年時期,可以說這3本書扭轉了左宗棠整個一生。

那他在書中學到了什么?值得我們學習。

02

帶著批判思維精讀書,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幾年后,左宗棠給朋友的書信中說道,至今對于那3本書的記憶猶新,對書中內容也掌握透徹,能用自己的話做出獨立表達,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起初他對書中紛繁復雜的考證非常感興趣,利用課余時間,參考其它著作,進行比較核對,果不其然,一經比較,他看出了書中的優缺點,并對于其做了一次書評。

03

厚書薄讀,化書為己

4歲的左宗棠在私塾里非常嚴格的按照父親要求習誦儒家經典,讓他鍛煉出出神入化的自學能力。

而這種能力完全可以讓他擺脫老師,進行自學;他培養的獨立思考能力,幫他可以單獨做深入研究。

當時在讀《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水道提綱》,他沒用之前的“比較閱讀法”,而是“厚書薄讀,化書為己”。

簡單來說,他將書中至今還有實用價值的內容,全部抄下來,做成一個筆記本,為自己做研究備用,方便自己使用與研讀。

那時左宗棠沉迷于研讀課外雜書,他的同學瞬間投來詫異的眼光,對他的所作所為感到不解,甚至嘲笑他像個傻瓜。

把考試不考的書,也被當時同學稱為“無用之書”,讀的津津樂道,用我們陜西方言來說:腦子是不是秀逗了。

但左宗棠依舊散發著倔強的獨特性格,正是這種獨特于別人的倔強,在人生關鍵時期,讓他擁有了堅持的定力。

04

定力背后學到的膽識、倔強、君子人格

說到左宗棠的倔強,從小他長得像頭小牛犢,有股使不完的蠻勁,當然也離不開社會影響,家庭環境,以及挨餓受凍是常規,甚至遭人嘲笑打擊。

父親自打他懂事后,親自教他《論語》,就是要讓他明白:士人要有天下心懷。

即行走于四方,不辜負君王的命令,宗派與種族之間“孝義”為首,鄉鎮黨鄰里相互敬重。

當時的左宗棠,通過讀孔子著作,用君子稱名,但逐利,流行攀比的鄉下人對左宗棠不滿,說他在故弄玄虛,諷刺嘲笑他。

正是在這種打擊下,他的倔強之心突然噴涌而出,于是他清早起床,在長沙的高峰誦讀《論語》、《孟子》,而《論語》中散發出的“義理”、“君子人格”、“士氣弘道”、“任重而道遠”;再加上《孟子》抒發出來的大丈夫浩然氣魄,在童年就注入左宗棠內心。

在1820年,浙江有一個很玄的說法:有紙人帶一把剪刀,不分晝夜在天空飛,一旦發現地上有人,迅速從天而降,瞬間剪斷男人的辮子和女人的衣襟與鞋帶,而被剪的人生命危在旦夕。

那時整個湖南謠言四起,引起長沙府以及周邊陷入恐慌,社會動蕩不安,當時朝廷不得不出兵來維持穩定。

左宗棠聽后,并沒有害怕,反而產生懷疑,這是不是真的。然后親自去查看與證實,并在《丙子答楊石泉中丞書》中詳細闡述了自證謠言過程。

在左宗棠身上,孤身戳破謠言真相的膽識,強烈的倔強個性,對儒學君子人格的崇高信仰,就這3點,讓他在17歲時敢于離開八股課堂,為尋找和滿足自己的興趣,去鉆研3本實學書籍。

這在當時,的確非常叛逆,因為那時的社會,講的是讀書人的正道:是讀書、應付考試、當官。而做其它的,都屬于旁門左道,故弄玄虛。

當然,一場偶然的興趣,并非就一下子成為決定你一生要選擇走的路,這也不現實呢。畢竟現在年輕人很多興趣玩的就是新鮮感,當新鮮感消失后,堅持需要靠意志,甚至敢于吃學習的苦。

如果定力不夠,精神層次太低,格局太小,再加上興趣多樣性,很難確定這種興趣帶給你的光明在何方?

就在這時,對于左宗棠而言,遇到了在人生之路指導他的人。

第二點:強大自己,尋師問道。

左宗棠15歲那會,母親不幸去世,不久父親又意外去世,突如其來的連壞打擊,讓整個家庭一損俱損,那時他就開始擔當家庭責任,與二哥處理完父母的后事。

身無分文的他,好像并不在意窮,把父親留下的15畝田地留給已經亡故大哥的兒子,此后他從親戚家里借來坐船、吃飯的錢,兩手空空,回到學校繼續讀書。

因為已經習慣被父親管教的左宗棠,父母的離世,讓他失去父親的指導,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親歷親為,主動出擊,可能才會殺出一條血路,于是他開始走上尋師問道之路。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遇到一位名叫賀長齡的學者,是江蘇布政史,相當于今天主管民政工作的副省長,專注于研究實學。

而對當時,一腔熱血沉迷實學的左宗棠來說,自然對此人敬重,忍不住想要跟他請教。

兩人正面交談后,賀長齡非常吃驚,對左宗棠稱贊不已,并給出高的評價:國士。

今天我們叫“國家級讀書人”,老師的鼓勵讓年輕的左宗棠內心充滿力量,信心十足。

而且,賀長齡慧眼識英雄,珍惜人才,就決定培養眼前這位奇才,當時他知道左宗棠沒錢讀書,便騰出自家書房,讓左宗棠隨時可以借書來讀。

就這樣,經常交往過程中,在賀長齡嚴謹學問教育下,左宗棠提升飛速,每次讀完書,賀長齡都會問他,讀了這本書你有什么收獲?

當然,左宗棠在之前的訓練下,擅長口頭表達自己高見,兩人也會經常在一起交流學術。

有一次,賀長齡叮囑左宗棠,我覺得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他說:你要留心了,今天的中國官場人才已經嚴重缺乏。我觀察你,發現你是一個辦大事的好苗子。人生的路很長,你要立大志,將來一定不要被小官小職、小事業誘惑,隨便謀個職位,以免浪費了自己的才能,限制自己的成就。

正是賀長齡這種精神寄托與鼓舞,讓18歲遭遇挫折、經受過歧視,從來沒有人這樣高看過自己的左宗棠,心里回蕩著激流。

以至于讓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每到一個關鍵選擇時,都能從老師的話中找到答案,而這個答案就是賀長齡用學問、人品、對左宗棠的言傳身教。

1831年,賀長齡守孝未滿,由于朝廷缺人,他將左宗棠托付于弟弟賀熙齡,讓他收左宗棠為學生。

誰能料到?這一托付把左宗棠帶入了實學的新世界。

賀長齡在志氣上鼓舞,學術上引導,給左宗棠啟發,而賀熙齡手把手帶著左宗棠教他專攻“儒學加實學”,并作引導。

當時,賀熙齡比左宗棠大24歲,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師生友誼長存。一方面賀熙齡愛才,不擺老師架子,兩者就跟查理與巴菲特那樣的老相好一樣,經常交流學習。

另一方面,在賀熙齡慧眼里左宗棠是一位獨具一格的讀書典范,獨立與精神格局讓人不得不佩服,而且總是帶著批判思維讀書,可以舉一反三。而這種能力,在我們現在年輕一代身上太少見了。

他指導左宗棠專注于2大學問,義理之學,經世之學,即儒家經典和實學技術,把科考要考的放到一邊去。

由于這一時期,左宗棠在求學之路上,不單以書為興趣,更何況身邊還多了位為自己解答疑惑的恩師,一下子打開了他的眼界和格局。

而在接觸過程中,賀熙齡看出左宗棠的缺點,這時他非常注意教授方式方法,不去當面指出左宗棠的缺點,而是立意在他的優點之上,去鼓勵和褒獎。

可以說,在左宗棠興趣發芽的黃金時期,遇到兩位恩師,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加上左宗棠遵從自己內心與興趣,在實學路上一路飆升。

而他的黃金成長期正是遇到中國地方教育思想新舊轉型,他想要走的遠,必須鐵定了心,迎難而上,成為打破舊制度的挑戰者。

所以,人不能只知道埋頭趕路,也要抬頭看路。

尤其是當今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新舊不斷刷新更替,我們必須不斷迭代,才不至于被這個時代狠狠拋棄。

第三點:選擇想選擇的,放棄該放棄的。

左宗棠科考起步于14歲,因父母去世守孝6年,真正參加科考是在20歲,而科考的開始對于左宗棠來說也是人生迭代的開始。

因為前期左宗棠經過學習實學的技術,再加上研究儒學經典,導致他寫的八股文風格與其他人迥然不同,這時他發現,以前學的東西好像起作用了,而且當他把三者試著融合一體之后,寫的八股文文章非常新穎。

比如在1832年4月,左宗棠在參加一場科考中,用自己獨特的見道寫下的作文:

《選士厲兵、簡練俊杰、專任有功》,用白話文翻譯過來就是,選拔一批能為己所用的人才,組織一支精煉能干的軍隊,專心致志,只為成就蓋世事功。

你要知道,年輕時的左宗棠就能寫下如此文章,可見他的思想深謀遠慮,而且這篇文章成為他選擇人生道路的“發愿書”,的確,他也是完全按照書中去做的。

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獲得舉人功名,是由于他寫文章,將實學與儒學融為一體,導致考副官都沒有看懂,很多人都不能預判好壞,加上主考官有機會避開八股文的教條選拔人才,再加上賀長齡與賀熙齡等一些倡導實學的學者,讓很多人跳出被八股文束縛思維的條框,讓更多人接受了實學的價值。

其實,這就是在告誡人們,一個人的成功可以偶然靠運氣,但想要長久持續的成功必須拿實力。

千萬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1833年到1838年,左宗棠先后三次進京參加考試,然而好不容易中了進士,卻因為名額有限被刷下來,不過他倒是沒太在意。

考試這個里面,確實有個天命說法存在,記得項羽跟劉邦吃了敗仗后說,這不是“非戰之罪嗎?”,那他調侃自己沒考中,可能是“非考之罪咯”。

之所以,三次沒有考中,很大原因是實學的思維技術已經深深融入他的骨血,而你要讓他按照八股文的形式,簡直就是牛頭不對馬嘴。

當左宗棠出山為官后,主要精力全部花在整改舊制度上,并且說到:制度有病,社會吃藥。

隨著時間轉瞬即逝,到了左宗棠科考時,他憑借興趣與執著,學到如乾隆皇帝所期望的“真才實學”,但是那時舊制度不變,即使有才能智慧的人,不僅沒有帶來幸運,反而所想也與之背道而馳。

于是,26歲的左宗棠,義憤填膺感概到,宣布永久罷考,表示強烈反抗,并認為,自己的水準沒有問題,考不上,那是國家考試制度出了問題。

那年胡林翼、曾國藩都已經考中,這給左宗棠帶來很大痛擊,而當時晚清要考個進士到底有多難?

而對于左宗棠考個進士的難度,比今天考清華的難度還要大10倍。

但讓人意外的是,左宗棠并沒有把考進士當回事,還多次阻止兒子進京考進士,雖然左宗棠選擇實學,在當時的舊制度下,卻成了“誤入歧途”。但好在最終,他又將這種歧途,扳回到了正路。

隨后,他依舊選擇自己興趣的實學之路,而放棄考進士。

所以,選擇你想選擇的,放棄你該放棄的,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不是由別人定義的,而是由你定義的。

第四點:物質貧窮的底層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

正所謂:“土辦法”里出現代思維。

17歲的左宗棠專注農學、地理,潛心研究是在20歲中舉后,在26歲罷考以后,真正研究出了深度。

而左宗棠大膽參考中國歷法所采用的“推步之法”思維方式,并參照顧炎武帶書考證辦法,解決問題,具體思路:要知道古代地形,先根據當代已有的地圖,畫出整體框架,再逐一細致到具體某地,核對今天地名,在古代叫什么。由此往上追溯,比照經書、歷史、地理、反復核對。

當然,就跟我們要解決一項問題,先找問題本質,再根據產生問題原因畫出解決問題的步驟或地圖,然后再逐一從具體的一步步去完成,過程中出現問題,再返回去不斷核對,反復修改。

在經過三次落榜的左宗棠,回去隱居鄉下,亦農亦士,長期與土地打交道,他對底層民眾逐漸生出濃厚的感情。

正是這種艱苦的耕讀生活,他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不過耕讀生活確實好,但在儒家角度,不提倡讀書人種地這件事。

后來左宗棠為了糾正那些說法,在他的文章中寫道:

古時候的文化人多是邊讀書邊耕作。

你看輔佐湯建商滅夏的伊尹,生于農家。諸葛亮在南陽時,親自種地,陶淵明也寫詩說:既耕亦己種,時我還讀書。

并不是說學者就不應該親自種地。可惜后輩的讀書人粗枝大葉,沒有正確理解孔孟兩位老先生教誨,以為文化人種地是斯文掃地,最終弄得自己雖然博覽群書卻五谷不分,整天在世上奔走,販賣各式政治主張,卻荒廢自家田里幾畝莊稼,這種人雖然號稱學者,實際上與無業游民又有什么區別?

正是讀書人與農民的雙重身份,讓左宗棠從文化角度審視農民職業,并有許多新的發現,這在中國歷史很少罕見。

原因就是農民缺文化,自己看不到,讀書人隔著大山,沒誰來發現,于是他把這兩種學科融合開辟了新的“邊緣科學”。

誰能料到?這也成為他后來人生做任何事情必有創新的積淀,而農村給予他的見識、歷練,還很多。

親于底層民眾,學會洞察人性。

1840年,左宗棠趕上陶氏家族分割遺產,陶家人個個追名逐利,好在有賀熙齡以及陶家女婿胡林翼的幫助,才得以平息。

左宗棠來到異鄉教書,在陶家人眼里,把他拿外人看,陶家主人生前是總督,去世后一無所有,并沒有留下家財萬貫。那時陶家人哪里肯相信?產生懷疑,一定是小親家左宗棠私吞了,每天派人監視左宗棠。

大家知道,他從小倔強的個性,特別自尊自愛,做人方面也有自己的道,他嘴上經常說的一句話:不值為此區區撓吾素節。

大致是說,不值得為芝麻大點小事毀了我的清白,當時被別人懷疑,他很委屈。

但他從小學習儒家義理,倡導自我正心,面對質疑,不抱怨,而是先反省自己的內心。至于別人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

過慣了底層的刀槍劍影生活,磨練了左宗棠強大的耐心與韌勁,了解底層生活,學會了洞察人性。

那什么是人性?

在《尚書·大禹謨》刻有儒學“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講的是,世道的規律,幽微難明,看不清楚;人心的變化,瞬息萬象,危險難測。

讀書人怎么辦?你先不要看世道,也不要忙著觀察他人,先管好自己。只要自己心正、精誠、懇切、公正、客觀,世上萬千怪象,自行煙消云落。

人要成功,固然需要個人努力、高人指點,同時需要小人監督。小人讓你警惕,及時保持清醒與反省,不至于犯大錯。

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知道什么樣的年紀該做什么樣的事情,別忘了,有這些前輩大師給我們指路,有啥好迷茫焦慮的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42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24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285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48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28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78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1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98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16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25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3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71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1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3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39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95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