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這本書之前,幸福于我而言是生活中的點滴溫暖,又或是工作中的某個成就時刻,學習中的新收獲。。。所有這些超出預期的喜悅都是幸福。星星點點連成一片,即使沒有別人的偉大成就,沒有別人的家財萬貫,也沒有別人的權高位重。。。我依然覺得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作者從第一本書《真實的幸福》中幸福的一元論,到如今《持續的幸福》中的五個元素讓幸福的維度更寬廣,更透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一起拆分看。
仔細思索自己感覺幸福的源頭,“傻”似乎一直是與我形影相隨的好朋友。凡事積極樂觀向前看,即使摔跤也堅信這是成就前必經的過程,從身下的坑里要經驗教訓,只為下次的跤來得“輕松”些,又或者能不再摔得如此尷尬,做最好的預期做最壞的準備,現如今俗稱“佛系”。這不正是“積極情緒”嗎?
投入,全情花在某件事上,要么成就要么心碎。積極心理預期的狀態下,自然成就時刻會更多些。回憶過去的點滴幸福時光,果然都可以找到投入的影子。
意義,曾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我來自哪里?我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這一切問題都像投入一個黑洞,沒有人會給我準確答案。今年年初與朋友一起外出無意間聊天時我猛然間意識到,原來對我而言當下日漸年邁的父母就是我活著的意義。每當看到街頭那年事已高的老人經過時,我總能由此想到自己的爸媽,如果沒有我將來的某一天他們會怎樣生活?所以,我必須活著,精彩得活著,翅膀更硬些,以便足以為我的父母無條件地遮風擋雨,就像當年我小時候那樣。
積極的人際關系,這似乎是保持心理健康必備的因素之一,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就像培育的森林氧吧,供我們盡情地呼吸。然而如何才能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呢?讓我帶著這份疑問繼續讀下去。
成就,這也是幸福感覺的另一個來源吧。付出努力后總會為自己的收獲而雀躍,有誰會不為之喜歡呢?
在大師的專業理論(積極情緒、投入、意義、積極的人際關系和成就)面前,諸多凡夫俗子的小念頭都會顯得無比單調。帶著這份思考,跟著大師的節奏走到書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