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7日晚,上海盧浦大橋上發生一幕悲劇,一名17歲的高二男孩因為不堪母親的責罵,從橋上跳下導致身亡。近年來,青少年自戕或傷人的事件頻頻發生,令人不禁感嘆,長大成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長大成人的難處》一書中明確指出,長大成人的過程的確伴隨著相當大的危險性,卻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正確”應對模式。父母及老師在思考怎樣對待遇到各種問題、遭遇各種挫折的青年們的時候,應該首先厘清青年煩惱的緣由,如果對后者沒有深刻的理解,就無法得出前者的答案。
作者認為,由于社會的進步,推動一個人進入成人世界的制度性啟蒙儀式已經消失,而個人的啟蒙儀式則以完全無法想象的形式發生,如果本人及周圍的人不能明白其中的意義,就會造成青年期的各種問題。啟蒙儀式的核心在于“實際存在條件的根本變革”,即某種“死亡與再生”的體驗——這往往需要竭盡全力并多次重復才能達成。
孩子要長大成人,首先必須與母親分離,這一過程象征性地通過“弒親”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就是在內心和類似母親般的存在進行斗爭,常見的如頂撞大人、拒絕他們的意見、行為叛逆乃至離家出走等。若弒親不能象征性地實現,積蓄的能量就會爆發,導致嚴重后果,甚至是真正的流血事件。青年要成長為真正的大人,必須自己面對這一艱巨挑戰。
全書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有兩個詞:對決與守護。成年人對青年的理解與尊重很重要,但這并不代表一味讓步。要打算認真指導年輕人,無所謂的態度不可能達成目的,必須拿出極大的誠意和決心,準備好迎接劇烈的變化,也包括失敗的結果。所謂對決,就是豁出去了,但如果自己內心沒有嚴格執行,就不能實現真正的對決。有時甚至只有把自己逼到絕路,才能幫助對方成長。有些問題解決不了,也就解決不了了,畢竟每個人都是帶著自身的不完美成長起來的,但這與無所作為有根本性的區別 。
在他們自己都不能了解自己的時候,理解他們;在他們需要情感宣泄的時候,傾聽他們;在所有人都不抱希望的時候,期待他們;在誰也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守護他們——這是我們作為大人、長輩,對孩子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守護是非常不容易的,守護者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與勇氣,也需要具備真正的權威性,他們會超越寬容好還是嚴格好這種二選一的思考范疇,指出什么才是應該存在的事物。
書中大部分內容讀起來簡潔易懂,卻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作者對于長大成人的本質以及當代青年所面臨的特殊困境,進行了一番尋根溯源的全面探討,在身心靈的關聯、交友與戀愛、職業選擇、家庭與社會、自立與孤立的辯證關系等問題上,都很有見地。
書中討論的“青年”主要是指高中生和大學生,他們閱讀這本書也很有意義。人認識自己永遠是最難的,何況處于身心劇烈震蕩期的青年。多一點了解和領悟,或許就可以避免一些無謂的痛苦,和一些無法挽回的損失。
“新聞里喧囂的流血事件,可以理解成以失敗告終的啟蒙儀式。作為長者的我們,應該努力將年輕人來之不易的無意識期望升華到更高的層次。他們的‘死亡’并非背叛,而是為了能夠作為成年人重生,才會謀劃這樣的儀式?!睂τ?月17日上海盧浦大橋上發生的悲劇,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很好的注解與警示。幫助青少年順利成長已成為全社會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而《長大成人的難處》一書則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