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若(前518年(一說為前508年)-約前五世紀中期)即有子,孔子重要弟子,受儒教祭祀。其氏為有,名若,字子有,或云字子若,未知所據。
生年,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比孔子小四十三歲,為前508年;而《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則作三十三歲,為前518年。比較而言,《家語》材料較為原始,故此取前518年為是。
卒年,史無確載,惟《禮記·檀弓》記“有若之喪,悼公吊焉,子游擯,由左”,可見其卒于魯悼公在位時期。悼公為哀公之子,前466-前429年在位。則有若逝世約在前五世紀中期。
據《孟子》、《史記》等記載,孔子去世后,弟子們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舉其為師,并以師禮事之。但是不久,弟子們先后提出兩個問題,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趕下位來。”
有子強識好古,明習禮樂,倡和睦,重禮教。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但亦曾辯證地論述禮與和的關系。他說道:禮的應用,要以能夠斟酌損益,從容中和為最可貴。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著禮規不放,有時也會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禮來規范,也是不行的。《史記》亦載(論語 學而):“有若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魯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