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了。我自己也感覺過年再也找不回曾經的那種歡快的感覺了。為什么年味變得越來越淡呢?
01
小時候,我們都熱切渴望著過年,因為過年不僅意味著各種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漂亮的新衣服。而且過年是具有重要儀式感的,過年不僅意味著我們又長大一歲,過年還要做很多平時不做的事。除夕母親一定會把家里里里外外徹底打掃一遍,把鍋碗瓢盆、桌凳清洗干凈并晾干。老爸一定要帶著我們一起用紅紙寫好嶄新的橫幅和春聯,并用漿糊貼好。除夕晚上,父母會包幾塊錢壓歲錢,小孩一般都把他們藏在枕頭下,枕著紅包入睡。
大年初一一定會被別人家的爆竹驚醒,醒來后出門一定要打串爆竹,向東走幾步,意味著新年行好運。然后一起到祠堂和廟里拜年。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吃齋,常常要連吃兩天,因為老爸一般要在初二去一個很遠但據說很靈驗的廟里上香,主要是祈禱一家人平平安安,來年好收成,兩個小孩都能健康成長。
而每逢快過年的時候,媽媽也一定會給我們講各種新年的各種規矩,比如:不準罵人,不準把手放進別人的口袋里等。所以小時候對新年是既欣喜又畏懼的,老是擔心什么時候觸犯了禁忌,被媽媽數落,被某個神靈怪罪。
兒時的新年,充滿儀式感,這種儀式感帶給我們歡樂、敬畏,它讓新年相對于平凡的日子擁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02
高中時,老爸終于買了手機,我用本子記下了幾個同學和老師的號碼。于是過年就比小時候多了一項內容,就是給好友們發短信。那時家里信號不好,必須跑到村里一座山的半山腰才有信號。我就不斷琢磨如何寫出文雅而又意蘊豐富的祝福語,想好了再一個字一個字敲好,跑到山上去發。每當發出或收到朋友的信息,心里總是美滋滋的。
盡管信息閉塞,但是幾條飽含誠意的短信卻讓我的新年充滿歡樂。
? 03
而自從我家從山村搬出來后,盡管依然每年都回老家拜一次年,但每次都是來去匆匆,再也找不到兒時全村人一起拜年的感覺。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短信、微信讓信息變得泛濫。而手機通訊錄和微信通訊錄上的好友也越來越多,人們再也不像我高中時那樣用心給每一個好友發信息,一般都是想好一條信息群發,甚至有的干脆把別人發的直接轉而群發給好友。
群發信息很方便和快捷,但其實發與不發,其實差別不大。只不過給自己一個安慰,告訴自己我給所有好友都送去2祝福,但其實這種祝福卻誠意單薄。
?04
物質越來越豐富,網速越來越快。可是我們的日子卻漸漸過得平淡而庸常。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對于那些過年儀式,我們越來越覺得不以為然。那些兒時深深敬畏的新年禁忌早已被我們忘在腦后。如今我們更在意的也許是你集齊了五福沒?哪個群又在發紅包?各種群發的祝福短信早已無法激起人們內心的悸動,而一個小小的紅包反而會讓朋友覺得你對他是真愛。除夕團團圓也不再有以前的韻味,因為很多人都是一邊心不在焉地陪父母看春晚,一邊在各個群里搶紅包。
年味越來越淡,其實是人們對傳統儀式感的漠視以及缺乏祝福誠意的結果。
那么如何增加年味呢?我想大家心里應該有了答案。
1、重新構建儀式感
儀式感可以讓平凡的日子發光,讓庸常的生活重新煥發光彩。
如何重新構建儀式感呢,可以設置許多新年要做的有意義的事。比如:
每個新年,放下手機,耐心陪父母聊聊天,幫父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衣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每個除夕,夜深人靜時,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反思自己過去一年的得失。
每年拍個全家福,藏在電腦里,備注好時間,積累了幾年再洗出來,看看這些年的變化。
盡可能學會一些增添新年喜慶的技能,比如自己擬、寫春聯,學會剪紙、窗花等。
……
更多儀式感自己去想。
2、給新年祝福注入誠意
盡量別群發短信了。這個雖然很方便、快捷,卻是誠意度最低的。給每一個人都發相同內容的短信,就像是完成祝福任務一樣。嘗試給每一個你能想得起的好友發一條專門針對他們的短信,短信里最好帶上他們的專有稱呼,也許寫的簡單,但卻能讓他感覺到你祝福的誠意。因為這是你專為他個人送出的祝福。
更具誠意的祝福還有
親自邀請近處的朋友一起聊聊天,打打球。
在新年到來前前準備一個充滿個性的新年禮物,送給或遠或近的朋友。
嘗試提筆寫封祝福信,寄給遠方的朋友。
……
更多誠意祝福方法,由你去想。
讓我們一起用儀式感和誠意打敗庸常的生活,讓年味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