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1日到現在,直至現在這一篇,我的100篇目標才非正式結束。
但是在99篇結束之后的第12天,我刪了50篇。為什么呢?因為中間經歷了一段凍結期,這期間流出的文字,無論是幾十個字,都赤裸裸地坦露著情感上的阻礙。因此三思后決定果斷刪除,為了保持一貫的態度。從日更文章到日更心情,雖然頑強地保持了時間的連續性,環節的流暢性,但同樣也意味著情感上的流產。即使想著日后再來填坑,亦非即日之想,那何不棄掉呢。
不過反觀這段寫作經歷,也算攢了一些經驗,對寫作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我更加明確了一件事:日更不是日日更,內容比時間重要。
之前定了100天的日更打卡目標,既然如此,那嚴格意義上,只要斷掉一天,就不算完成。就像數學上我們要去證明一條線段是連續不斷的,那就必須去推理,線上的每一點都是循規蹈矩的,只要有一點出線,結論則不成立。我抱著數學的規則去做這件事,每天逼著這個吝嗇的大腦去思考,從早上到晚上12點,基本上都能順利完成,也是每日成就事件之一。
可是,就像河水有干涸期和汛期一樣,過半之后迎接我的是晦澀期。思路的封死,情感的困乏,我毫無意外地遇上了寫不出的情況。回到了未提筆之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的寫作想象。作為一個有道德感的人,依然不能放棄,只能想著怎么去進行下去,于是我悄悄地把責任感放在一邊,做了最任性的一件事,用每日截獲的一句話去日更心情。這個任務也由此從重到輕。
之前諾爺問說,為什么翻了整個專題3百多篇的稿子,就只能挑出6篇較滿意的文章,是她要求太高還是怎樣。我給的答案是,是我們對自己要求太低了。在困難在家門口十步之遙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手刀逃跑,放棄了我們的伴侶。
然而《活著》的作者余華說:“”寫作就是一步一步,不斷地遇到困難,不斷地克服困難。”
他在前期寫作時,很害怕心理描寫。當一個人心里平靜時,覺得寫了沒意義,當一個人內心萬馬奔騰時,覺得有價值寫時,又不知道怎么寫。這讓他一度很頭疼。可是他沒有逃避問題,因為他很清楚,一旦繞開以后,以后寫作就永遠只能在這個水平了。勇敢的面對,最終讓他寫出了優秀的篇章。
大作家寫作亦是如此,更何況是我們呢。因此在對待日更的質與量上,我更愿意去選擇質。保持質的標準化日更,甚于量的連續性。誠信出品應作為劃線宗旨。很欽佩吳冠中對于作品的態度,不滿意就撕掉,即使當時社會影響力大,價格自然高,撕畫如撕錢,有人戲稱為“燒房子”,他卻說:不把有瑕疵的作品留給明天。
我覺得無論是剛開始寫的人,還是寫了一段時間,亦或是作家,都應該有兩種作品標準,第一種是自身標準,第二種是理想標準。文章出之手,超一沖二,才是盡力的表現。
日更是個好的努力方向,但沒有進步的日更就是耍流氓。質為先量跟上,才是不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