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天上班搞得心力交瘁,我實在很崩潰,于是隨機約了上海博物館東院,想去換換腦子,調整一下心情。上博東館是今年才正式開放的,它的開發標志著上海擁有了2個博物館。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分工。東館的使命是世界看中國,里面陳列的主要是中國的歷史展品;上海博物館的任務就是中國看世界,讓中國人民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
? ? ? ?上博東館跟其他地方的博物館不一樣,不是按照朝代劃分展廳,而是按照青銅館、雕塑館、陶瓷館、璽印館、貨幣館等等,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存在,就是數字館。數字館是要單獨預約。一進去,就發現,里面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放映廳,前面一圈大屏幕,頭頂有各種燈光,座椅有的是石頭狀,有的是睡蓮狀,整個環境融合成了一個池塘的樣子。整個畫面圍繞著唐宋元明清各大畫家的繪畫展開,我們每個人就坐在石頭和睡蓮上,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有一種王維描述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我們漸漸的進入了古人的繪畫世界。
? ? ? 里面的繪畫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有幾幅。一個是南宋畫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軸》,這幅畫是李唐南渡前山水畫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幅畫以濃墨淡色畫萬松深壑,山巒錯落有致,山腰煙霧繚繞,深谷中有泉水涌出,就連青松都層次分明,一開始,我們望到的是一座大山,然后隨著畫面逐漸放大,我們漸漸的進入了山林深入,從遠到近,從外到內,沉浸式的探訪大山深處,更加深切的領會到了古人的胸襟和情懷。
? ? ? ?又一幅是董其昌的《贈珂雪山水圖卷》。博物館介紹說:此卷以米氏云山出之,并融以子久山石法。什么是米氏云山呢?宋代的山水畫,主流是繼承唐代、五代以來的水墨山水畫,即用線與墨相結合的破墨山水,施用色彩也僅限于色墨結合的淡色暈染,到徽宗時期又有一個新的山水畫派異軍突起,即所謂“米點山水”,也叫米氏云山。首創人就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霧雨蒙蒙的云山煙樹景象啟發了他,于是他用水墨點染畫山水,充分發揮了水墨融合,墨色暈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蒙的神韻之趣。那我們再回過頭看這幅圖,煙云變換,山色空蒙,正是這種畫法的代表作。
? ? ? ?第三幅是清八大山人朱耷《臨沈周松柏桐椿圖卷》。沈周與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的特點是構圖簡練、用筆凝重、筆墨渾厚蒼茫。朱耷的這幅圖是82歲所作,為八大山人傳世最長畫卷。即使看不懂畫的人,都能感受到蓬勃而出的力量。圖上樹木枝桿或橫斜而出,張牙舞爪,各盡其態。筆墨粗獷雄渾,全圖氣勢磅礴郁茂,為八大山人少見的情緒奔放之作。這是八大山人朱耷在臨終前不久所作,他在與相距200年時空的沈周那次對話中,是否悟到了些什么?是感悟到了人生無常,還是體會到了平靜與豁達,抑或是反抗和無奈?
? ? ? ?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看完了唐宋元明清多位大家的傳世之作。不得不感慨繪畫世界的神奇魅力。雖然是一個視野的定格,但是就在這么狹窄的創作空間中,帶給觀者無窮的想象。我們不是在觀看一幅畫,而是在探索和體會畫者的精神,共同感悟雖身處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但是百變不離其宗的思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