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1360-1424),明朝第二個皇帝,No,第三個(1403永樂元年-1424永樂22年)。朱允炆(1377-不知)才是第二個(1399建文元年-1402建文4年),那么我先來談談對朱允炆的想法,但似乎也沒有什么好談,只是他的去向的這個謎一直未解而已,而他是怎么逃離皇宮的也無人知曉,但是他一定是順利地逃離的,畢竟火災后沒有發現他的遺體,且一直沒有找到他。而胡濙在朱棣去世前1年的確是帶信回來了,但是他的情況也還只能是后人的推論。好吧,唯一能確定的是現在朱允炆絕對沒在世上了,畢竟過了600多年吧,除非他真成神仙了。
朱允炆應該是個好人吧,當然好人不一定能成好皇帝,而朱棣是個好皇帝,但絕對不是好人,我等下再講自己對他的想法,還是先把朱允炆的想法寫完了。也不能全怪朱元璋留給他一幫廢才吧,他自己不識才聽信廢才的計謀,那么也只能是他自己無能了,他最沒決斷的無非是他一直做著朱棣的保護傘,不然朱棣早在戰場上死了千百回了,那些妖風還真是能每次都來營救他,不見得吧。想想,只是一個燕王造反,他的兵再兇猛,姚廣孝再機智,方孝孺、齊泰、黃子澄、李景隆等再無能也抵不過整一個國家的兵力吧,更何況還有盛庸、平安等等可挖掘的能人。但是朱允炆就是沒有想過要他叔叔的命,這頂保護傘一直護著朱棣站上最高的位置,朱允炆也就只能仰天長嘆一把火燒了宮殿,這么說來,這倒還是個不錯的選擇了。就是他的寬仁為朱棣鋪好了道路,所以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他的確不適合當皇帝。
有些人生來就不是當皇帝的命,所以即便一只腳已經踩在了最高寶座邊上,另一只腳也邁不上來。比如朱標,作為無可厚非的太子,朱元璋一駕崩即可即位的太子,卻比朱元璋死在了前頭,真是沒這個命呀;有些人生來不適合當皇帝,所以當了皇帝,還是會被篡位,無能去維護自己的帝王地位啊,那么朱允炆就是了的;有些人生來就是當皇帝的命,朱元璋就別提了的,他當皇帝就是命中注定,反正我覺得朱棣也是,不然那幾次危機時刻的妖風如何解釋,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命中注定呀。
我對朱棣的想法一直很矛盾的,我覺得他在盛世中來篡位實在沒有任何道德可言,朱元璋造反是有深刻的原因追溯的,因為不是別人死就是他死,他當然得全力以赴拼活;可是盛世中的朱棣呢,只不過他不甘于對自己的侄子叩拜罷了,而且他覺得自己比自己的侄子更有才更有能去勝任這個皇帝的崗位,簡言之,他不甘心,憑什么作為第四子,他就該俯首叩拜他的哥哥甚至是他的侄子呢?所以他發憤圖強,忍辱負重,不擇手段要去為自己爭取一次,這樣的精神有什么錯呢?這種勇于拼搏去改變自己命運有什么錯呢?最終他獲得了成功,是個不折不扣的勵志故事??!
自始至終我都比較矛盾,在與朱允炆的對抗中,盡管我知道最終的勝利者是朱棣,可是我卻還是留有希望朱允炆能夠贏取勝利,一點都沒有朱元璋對抗時候完全偏向朱元璋這邊的心理。是對朱允炆的同情?覺得就做這幾年皇帝他也忒可憐了點?應該是我此時站在了道德這邊吧,畢竟朱棣的篡位行為真是不道德的??墒强吹胶髞碇扉Φ淖鳛?,我也慢慢釋然了,史書上說了他是個典型的兩面派,對于反對他的人他是殘暴的,而對于服從他的人,他是仁厚的;治國方面,無可厚非,我想以朱允炆的能耐絕對不會有永樂時期的盛世明朝的,遷都北京,編纂《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哦,最重要的是,作為皇帝,還親自率軍作戰,這一點真的是比較令人感動,朱元璋自己當皇帝的時候應該就沒有去打仗了吧,至少我剛看完的這本中未提及,當然洪武時期,朱元璋有很多將領可用,而建文時期或者永樂時期,真是沒有什么武將能夠撐起場面了,朱允炆自己無法打仗,那么也就只能逃之夭夭了,幸好朱棣自己還能作戰,他即便不親自上戰場,只要在后方指揮,士兵們也會義無反顧往前沖吧,領導效應不就是這樣的,更何況朱棣親自上陣,親力親為,他的將領們,他的士兵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即便很明確沖上去就是死,也會在領導面前好好表現的,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就是有這么好的效果。所以他的下半生繼續在戰場上馳騁,最終也是死在了征途中……能皇帝的早逝真的是件遺憾的事情,如朱元璋,如朱棣,不管最終朱棣通過什么手段奪得了皇位,但是他所在的永樂22年一定是為之后的明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的。
呵呵,我沒有想明白的是,盡管自己很有能力,但是因為自己是第四子卻無法成為太子,自己怎么還是把太子之位留給自己的長子呢,只能說朱高煦不是做皇帝的命呀,當然朱高熾也不是,因為他僅當了10個月的皇帝,他們就等下一本看完再說吧,盡管也沒什么好說的,哈哈??戳私酉聛淼暮喗?,人物關系還真是越來越復雜了,我覺得我得都手寫出來記下來,否則都不知道誰誰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