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通篇解讀(新)

本解讀純屬個人理解,由于受到個人學識、能力的不足,會存在解讀的誤解,歡迎留言討論。

《三字經》的作者是南宋王應麟,修訂者是章太炎。三字一句的格式使得其文字通俗,朗朗上口;被認為是傳統的啟蒙教材。

但閱讀《三字經》后,可以知道它前半部分是在講解關于教育當中存在的客觀事實以及教育的注意事項;而后半部分則是教育的摘要和目錄,所以也可以認為《三字經》是一本學習目錄和學習的注意事項摘要。

這個結論可能與以往對三字經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是從內容上來看,確是如此。而且我有理由相信《三字經》不是純粹給孩子啟蒙用的,而是給教育工作者看的,它更像是一本教育大綱,作為老師可以按照《三字經》的教育原則、理念以及目錄開展教育工作。

如果把《三字經》作為教學目錄看待的話,依然不影響它的啟蒙作用,剛上學讀書的孩子自然也可以看,至少可以讓孩子了解教育的客觀事實以及將來要學的內容。

根據以上對《三字經》的定義,特解讀如下:

第一部分:教育的原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注意】我查閱到這句話的解讀為:人剛出生的時候,稟性是善良的。每個人的稟性本來是很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存和學習環境不同,差異也會越來越大。

對于這段解讀,當我讀完整篇《三字經》后,產生了疑問,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要解讀為人剛出生的時候,稟性是善良的?這樣的解讀更像是現代所謂的哲學問題,但對于整篇《三字經》的內容又有什么意義呢?

“初”的意思是“起始,開端”,那么人之初就是人開始的時候,應該包括人所有的起始情形,不僅僅是人剛出生的時候,比如人剛上學的時候,人剛工作的時候,也包括人剛開始做作業的時候。這都是人之初啊。

再結合《三字經》內容里基本上就是讀書學習的概括,所以我的結論是“人之初”指的是剛開始讀書學習時候。

再看“性本善”,性的含義是人的本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何為陽氣?陽氣是人的生命活躍的源泉,有運行、向上之意。善的本義是吉祥。所以性本善的意思是說人如果要做事本來就是向著吉祥的方向去做。

比如我,每當要做一件事情時,我的本心都是希望抱著一個吉祥目的,我寫一篇文章,我總希望能夠把我的想法準確地傳達給讀者,我希望我的文采對讀者來說是一種享受等。這大概就是我寫作之初“性本善”的表現。

接著來看“性相近,習相遠”,習的含義是小鳥反復扇動翅膀試飛。所以這里的“習”可以理解為訓練的方法或者習慣。所以“性相近,習相遠”的意思是說,每個人做事的本心都是差不多的,但是能夠做到的程度相差很大,也各不相同。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解讀應該是這樣的...

【解讀】:當一個人剛開始讀書學習,他的本心都是向著好的方向的,每個人的本心都差不多,只是由于生活環境及個體差異的不同,他們能夠接受的訓練方法以及學習習慣是各不相同的,甚至相差甚遠。

(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一個班三、四十個學生,學同樣的教材,同樣的老師教,但學習的結果卻大相徑庭的原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注意】這句話普遍被理解為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人的善良稟性就會變壞。教育方法貴在專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當這樣解讀之后,有前言不搭后語的問題。前半句是在說“不教”的后果,后半句卻突然轉折為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則,中間似乎缺了一段話。

而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在講人剛出生時的本善論的話,那么這兩句話之間依然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似乎緊挨著的兩句話并不是在講同一個話題。

我們的古人寫文章我認為絕不是亂寫的,東一句西一句地寫,我也不認為古人沒有寫作邏輯,邏輯是人的思維的基本方式,古人寫東西不可能沒有前后邏輯。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解讀為“當一個人剛開始讀書學習,他的本心都是向著好的方向的,每個人的本心都差不多,只是由于生活環境及個體差異的不同,他們能夠接受的訓練方法以及學習習慣是各不相同的,甚至相差甚遠”才是合理的。

而且“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應該也與“剛開始讀書”這件事有關系,這才符合邏輯。

“茍不教”的“教”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意思;“性乃遷”的“性”對應上一句中的“性相近”的“性”,是指人之陽氣性善者也;“貴以專”的“專”是專心和針對性兩層意思的集合,意思是說關于教育以及教書,除了要專心致志外還要針對學生的情況去教育,這與儒家有教無類的思想是吻合的。

所以這句話的解讀應該是這樣的...

【解讀】如果不進行認真的教育和教導,任憑自身學習和練習,那么人本性層面就會發生變動,本來人的本性是向著良好的方向去運行的,但是因為沒有教育和教導,而每個人又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本心會發生改變而偏離向好的方向;對于教育來說,教育的目標和方向,是要根據個體的不同,要專心的且有針對性的采取教育方法。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解讀】引用典故一:孟母對孟子的教導。孟母為了讓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不惜大費周章,搬了三次家。

孟子小的時候,家住在一個墓場附近,經常有人在那里跪拜哭喊。孟子和小伙伴們也跟著學跪拜哭喊。孟母覺得這樣對孩子成長不好,決定搬家。于是搬到了鎮上市集。

市集上人潮涌動、商販叫賣、討教還價好一番市井氣象,天性活潑好學的孟子還有小伙伴們又開始學商販們叫賣生意。孟母仍覺得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不好,于是決定再次搬家。

這次他們搬到了一所學校旁邊。每天學校的教堂里都會傳出娓娓動聽的朗讀聲,孟子也學著學校里的學生,經常拿著書朗讀,變得非常喜歡讀書。

孟子上學后不久,學會了逃學,逃學到家之后,孟母非常生氣,但孟母很清楚,孟子從小活潑伶俐,學習體驗能力很強,直接批評講道理恐孟子敷衍聽從,正好孟母正在織布,于是剪破了一片織好的布,對孟子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如果從中剪斷,所有之前的勞動都前功盡棄了,讀書也需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成績。”孟子聽完母親的教導,之后便發憤讀書,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引用典故二: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他聘請名儒做兒子的老師,后來五個兒子都考中了進士。他本人對教育孩子也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都名揚四海。

竇燕山能夠把五個孩子都培養成才,可見他對孩子的教育的用心,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教育要有教無類,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原則,竇燕山的五個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性格,一模一樣的天賦,所以教育要因材施教,

并且言傳身教也非常重要,據傳竇燕山最初為人名聲不好,常做些以強欺弱的事。竇燕山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孩子,在那個時候,三十無子算是晚育了。竇燕山非常著急。

一晚,他夢見父親說,無子是因為做壞事太多。竇燕山醒來后決定痛改前非,多做善事,接濟窮苦人,還辦個私塾,讓窮人家的孩子免費上學。

后來竇燕山有了五個兒子,對孩子實行嚴格的家教,不僅是要求孩子,而且也嚴格自律,以身作則,以實際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孩子,塑造了孩子良好的品格。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注意】“養不教”的“養”指的供養,這里是指提供給孩子吃穿住;“教”的含義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以身作則的教育以及循序漸進教導。

“父之過”的“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過錯,過的含義是指超出正常的范圍。“父之過”的意思是說:做父親的做法超出了正常養育孩子的做法。

“教不嚴,師之惰”,這里的“嚴”并不是嚴厲的意思。假設老師很嚴厲,但從來不教東西,有什么用呢!

“師”的意思是教孩子的人,包括老師,也包括父母,不僅僅只是指老師。

“嚴”指的是進度急,緊密的意思;惰的意思懈怠,不恭敬的意思。

所以這句話的解讀應該是這樣的...

【解讀】一個正常的父親對于孩子除了要提供給孩子吃穿住以外,還要以身作則的教育以及循序漸進教導,如果一個父親只是提供給孩子吃穿住而沒用對孩子以身作則的教育以及循序漸進教導,那么這個父親的做法就是一種過失。

如果教孩子讀書或教孩子其他的方面,進度很慢的話,說明教孩子的人不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說明教育的過程非常懈怠。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注意】這句話較為普遍的理解是: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這句話單獨拿出來這樣解讀是沒問題的,但單獨拿出來解釋就不符合全文段落的意思了。

“子不學”的“子”是指孩子,也是特指接受教育的?孩子,也就是弟子,而弟子是指通過讀書接受教育的人的身份;學的意思是:識,也就是學習的過程。

“非所宜”的“所”:意思是什么?何?;“宜”的含義是合適,也指標準。

所以“子不學,非所宜”的意思是說,孩子不經過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合適的,對事物和事理不知道判定的標準;

“幼不學,老何為”的意思是說:如果在年幼的時候不經過學習,即便是老了也沒什么用,不會因為人老了就全懂了。這句話對應的說法是,人經過一生的歷練,到老了會懂得更多,因為獲得了很多的經驗。

的確,一個人經過歲月的歷練可以獲得很多很多的人生經驗,在更多的技術層面也可以得到較深的造詣,但最大的問題在于這些經驗和歷練如果僅僅是個人的歷練,就難以形成系統化,是支離破碎的。

緊接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進一步把人學習的道理進行了說明。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

【解讀】孩子不經過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合適的,對事物和事理不知道判定的標準;

如果在年幼的時候不經過學習,即便是老了也沒什么用,不會因為人老了就全懂了。這句話對應的說法是,人經過一生的歷練,到老了會懂得更多,因為有了長時間的經歷,獲得了很多經驗。

比如一塊天然的玉石,不經過細心的推敲考慮、刻意求工的雕琢,是變不成一個成型的器型的;人也一樣,如果不經過學習,是不會知道真正的含義的,這里的含義是指書上的智慧和知識,也是合乎“道”的含義。

(這句話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告訴我們學習的過程就如同琢玉的過程,學習的過程要不斷思索、刻意訓練并不斷實踐。)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注意】這句話普遍解讀為:作為子女在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從他們那里學習禮節和儀式。

但這樣解讀似乎并不合乎《三字經》的基調。原因在于:如果從頭開始讀《三字經》,你會發覺它的內容是作者給父母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論述教育方面的總結,所以如果把“為人子”解讀為身為父母的孩子,那么這句話就是講給孩子的,這樣的轉折有些突然,而且跟后面兩個具體故事無法銜接,所以這句話不應該這樣解讀。

這里的“為”應讀四聲,是“表目的”的意思,所以“為人子”的意思應該是:為教好人家的孩子。是講給教育者的。“方少時”的“方”是“始,才”的意思,表示時間。

那么教什么呢?教學的內容就是指從這句話開始到《三字經》結束的通篇的內容了。通篇的內容比較多,用文字敘述總會有先后。

首先是“親師友,習禮儀”。但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從他們那里學習禮節和儀式”,這僅僅是字面意思,更具體的含義卻讓我感動。“親師友,習禮儀”的“親”和“習”把古代教育工作者的那種對孩子細致入微的關懷和通達表達得淋漓盡致。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只需把“親”和“習”的含義搞清楚就明白了。“親”在這里是一個過程,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由遠及近的過程,也就是親近的過程。

對于剛要讀書并接受教育的孩子來說,剛開始面臨的人際環境是陌生的老師、還有陌生的同學,雖然是“師和友”,但在剛開始是陌生的。這里的“師”是指老師,教書的人;“友”是指學友,也就是一起讀書的同學。

剛到陌生的環境,身邊都是陌生的人,對于一個年少的人來說,他心里第一關注的焦點不是讀書,而是人。只不過不同的人對于陌生人有不同的表現。有些孩子是自來熟,可以很快和周圍的人更加熟悉,有些孩子是內向的,熟悉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客觀事實,《三字經》沒有忽略,而且給出了解決方案。

所以“親師友”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就是讓大家變得熟悉起來,方法有多種多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三字經》告訴我們,其中一個方法是“習禮儀”。

“習”這個字原本含義是指小鳥反復地試飛,也就是學了之后不斷練習的意思。習禮儀就是學禮儀并練習。

古代人之所以重視禮儀,是因為禮儀是人與人之間表達相互敬意的重要且關鍵的做法。比如我和你在路上碰面,我施以拱手禮,并寒暄:最近可好。表達的是關切。我的拱手禮你會感受到我的敬意。你也同樣回我拱手禮,回應說:一切都好,一切都好。我同樣能感受到你的回敬。這是禮儀的意義。

在古代不同的情境之中禮儀是不同的,但是禮儀都是相互的關系,比如我施以拱手禮,而你揮手而去,這說明咱倆之間問題不小,是需要解決的。

那么為什么“親師友”的辦法是“習禮儀”呢,因為禮儀表示敬意。而孩子剛入學,身邊都是陌生的,老師剛教禮儀,教的是動作和解釋,這對于剛上學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容易接受。

禮儀又恰恰適用于人際之間,并且陌生人之間以禮儀開頭,更容易友好的開端。孩子學了禮儀之后,與學友相互之間練習,相互施以禮儀,在敬意的作用下,相互熟悉起來就更容易了。

所以這句話的解讀應該是這樣的...

【解讀】為教好人家的孩子,應該從孩子年少時就開始教。孩子剛開始要接受教育,那么首先要教孩子們親近老師和友人,學習禮儀并練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注意】這段話要先從“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理解,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這樣解讀顯然是不對的,沒有準確地說明白當中的重點。

“首孝悌,次見聞”出現在“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兩個故事之后,說明這句話是對故事進行了分析之后得出的。

在分析故事之前,需要先把孝和悌的概念搞搞清楚。

孝的本義是“善事父母者”。“善事父母者”的“善”有兩層含義:一是善于、擅長的意思;二,具體做法可以使得事情能有利、平安、吉祥。

“事”也需要兩層含義來理解,一,是生活中的現象和活動;二,是責任和關系。

所以“孝”的含義是說:作為子女,在做法上擅長并善于盡到做子女的責任,對于父母能做到有利、平安、吉祥。

“悌”的含義是“善兄弟也”。“善兄弟也”的“善”和“善事父母者”的“善”含義是差不多的,只是這里的“善”強調了兄弟姐妹之間要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地對待彼此這層含義。

“兄弟”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是哥哥和弟弟,二是如何做好兄長和如何當好弟弟。

總結起來“悌”意思是說,善于做好的兄長和善于做好的弟弟。

了解了孝和悌的具體含義后,就可以分析故事了。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句話分兩部分,前半句是故事,后半句是講道理。

故事是這樣的:后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故事講完了,緊接著說“孝于親,所當執”,意思是說:因為黃香懂得孝,把孝的實際行動用于對父母的照顧,于是主動承擔起作為子女的責任。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句話同樣是兩部分,前半句是故事,后半句是講道理。

故事是這樣的:孔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孔融直接拿了一顆最小的梨吃,大人問其故,孔融答曰:我是最小的孩子,理應拿小的梨吃。孔融能說出這樣的理由,宗族的人都覺得孔融是個奇才。

故事講完了,緊接著說“弟于長,宜先知”意思是說:孔融懂得悌的道理,并把悌的實際做法用于兄弟之間,孔融應當是事先就知道“悌”的道理。

通過《三字經》對兩個故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三字經》并不注重故事本身,而注重故事所闡述的道理。

也正因如此,于是在分析完故事之后,緊接著就說“首孝悌,次見聞”,于是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分析故事之后的結論,即:教育孩子,首先要讓孩子懂得孝和悌的道理,其次才是故事本身。

見聞的意思是聽到的和見到的,對于《三字經》來說,它認為道理本身要比所見所聞重要。這個結論是非常重要的。

緊接著的是“知某數,識某文”,理解這句話的關鍵是“某”字;“某”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代替不明說的人或物,比如:某人,某國;二是“我”的代稱,比如:李某告辭了。

在這句話當中“某”字兩層意思都有,所以“知某數,識某文”的意思是說,要學知我(作者)說的數,要學識我(作者)說的文。“我(作者)說的數和文”是指《三字經》下文當中所有的內容。

“數”不僅僅是指數字的一十百千萬。文言文當中的“數”的含義很廣,包含了運算、計量、規律、儀節、術數等諸多含義,所以在《三字經》接下來的內容里關于數的方面包含了非常廣的知識面。

“文”指的是要學的文化典籍,也就是《三字經》里所出現的內容。

所以這段話應該這樣解讀...

【解讀】黃香九歲,能事父盡孝,夏天暑熱,用扇子扇涼父親的頭枕;是因為黃香懂得孝,把孝的實際行動用于對父母的照顧,主動承擔起作為子女的責任。

孔融四歲時,就能夠懂得“讓梨”給兄長,孔融懂得悌的道理,并把悌的實際做法用于兄弟之間,孔融應當是事先就知道“悌”的道理。

通過黃香和孔融的典故,在教育中首先要讓孩子們懂得孝和悌的道理,而故事本身是次要的,孩子們要學的不是模仿故事里的人物,那都沒有什么用;在懂得了孝和悌的道理之后,還要學知我(作者)說的“數”,要學識我(作者)說的“文”。

第二部分:教育目錄

一:數的部分

1: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學習數字及運算,也可以指數學;

2: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易傳》《莊子》,思維認知;

3: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關系;

4: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歷法;

5: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地理方位;

6: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五行模式;

7: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象學;

8: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天文地理;

9: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地理文化;

10: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社會分工;

11: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道德;

12: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動植物;

13: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農牧;

14: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心理情緒;

15: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色彩;

16: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味覺;

17: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音律;

18: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倫理;

19: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關系人際;

20: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習俗;

21: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技藝及書法;

第三部分:文。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解讀】假若這些都拿來讓學生們學習,恐怕過于繁重了,但如果經簡略的講解,能夠知道基礎知識就可以了。

教導初入學的人或孩子,必須很認真,注意的方面要多;要詳細的解釋古文字義,通曉每一句的讀法。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小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論語》;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中庸》;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大學》;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孝經》;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周易》《歸藏》《連山》;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尚書》六部分,典:史實的記載;謨:君臣謀略;訓:大臣諫言;誥,行政命令;誓,君主誓詞;命,國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周禮》,禮樂制度,社會治理方案。

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禮記》,主要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大小戴:指西漢經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詩經》四詩:國風、大雅、小雅、頌;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春秋》,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警示人們區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解讀】經典都清楚有哪些了,再要讀的就是子書了(經、史、子、集中的子),讀子書要摘取其中的要點,記住其中的在講什么。

(子書的量是很多的,因為有諸子百家,百家爭鳴,所以讀子書,不可能周到,但需要記住他們在講什么,知道講了哪些問題就可以了。)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老子著作《道德經》,近代考古發掘《帛書老子》,比《道德經》成書更早,說明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嚴重的改動過;

莊子著作《莊子》,也叫《南華經》;

楊子(楊朱)創立楊朱學派,見解散見于《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

荀子著作《荀子》

文中子(隋代王通)主要著作有《十二策》《續六經》《中說》,其中除了《中說》有現存版本外,其他著作均失傳。

第四部分,歷史概要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始終。

【解讀】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后,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知道起始和結局。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上古時代:從伏羲到皇帝帝,三皇為: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黃帝之后為二帝時代:唐堯和虞舜;堯將帝位禪讓給舜,二帝治下,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二帝之后為為夏商周三個朝代,夏朝開創者大禹,商朝開創者商湯,周朝的開創者周武王;

從夏朝開始,王位的傳承不再是禪讓了,而是將王位傳給自己家的孩子,這樣天下的治理就成為了有王位的一家人的事情;夏朝經過了四百年,夏朝的家天下發生了變動,王位發生了變遷;

商湯帶兵征討,打敗了夏朝,并建國,國號為商;商朝經過了六百年,一直到商朝的最后一個國君商紂王,商朝就滅亡了;

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王,從聲討商紂王開始,周朝歷史達八百年,是經歷時間最久的朝代。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周平王將國都東遷洛陽,歷史稱為東周時期,周平王是被諸侯擁立而繼承周朝王位的,所以東周王室的王朝綱紀也隨之消弱,諸侯之間戰爭不斷,都崇尚向王室主張自家的政治建議;

這一時期開始春秋時期,結束于戰國時期。春秋時有五個霸主實力很強,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戰國出現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自秦王嬴政吞并六國,建議統一朝代后,秦再傳二世,天下大亂,最終形成楚漢爭霸的局面。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劉邦最后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朝。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光武帝推翻王莽,中興漢朝,進入東漢時期,整個漢朝經歷了四百年,到漢獻帝時期漢朝中止了;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漢代末期,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都在爭奪漢朝社稷,三國鼎立的時期一直到兩晉開始才結束;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晉代結束后,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南朝分別經歷了宋、齊、梁、陳四代,國都在金陵(今南京);

北朝有元魏建立(北魏道武帝,姓拓跋,至孝文帝時,因為融入中國文化,改姓為元,因此稱元魏),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后來西魏由北周宇文泰所代,東魏被北齊高洋所代。

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等到隋朝時候,整個中國國土才又成為一塊;隋朝打破了宗族系統的世襲,貴族身份不再能傳給后代。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隋代內亂之后,唐高祖為除亂而起兵,平息了內亂,建立了唐朝;唐朝先后傳了二十個皇帝,經歷了三百年,最終被梁取代,梁取代唐是篡位的結果,所以僅僅是把唐改為了梁;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開國君王,都是作亂篡位才當上皇帝的。所以五代的暴起、暴落都是有跡可循的!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趙匡胤接受周朝皇帝的禪讓,建立了宋朝,宋朝先后經歷了北宋和南宋,傳序了十八代皇帝;(北宋太祖趙匡胤,因為趙匡胤建宋是以火德為王,故稱“炎宋”)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北方的遼朝和金朝也相繼稱帝,后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將金朝滅亡后,也結束了宋家王朝的存續;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元代的國土版圖非常的廣,超過之前所有的朝代,但元朝只經歷了九十年,國運就衰敗了;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朱元璋的勢力起來后,建立了大明,朱元璋成為了明太祖,改年號為洪武,定國都在金陵(今南京);

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等到明成祖時期,把國都由金陵遷至燕京(今北京);經歷了十六代皇帝,一直到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帝;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到崇禎帝的時期,朝廷宦官專政,權傾朝野,肆無忌憚,導致民間盜匪如林。最終李闖王出現后,起兵到了明朝國都燕京,明朝帝位滅亡了;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夸。

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后,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明朝滅亡后,清世祖接承了帝王之位,平定了四方勢力,使得國家安定下來;

經過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的勵精圖治,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富足,施政的成績也廣受贊揚;

在道光、咸豐年間,時局開始紛亂,紛亂的原因在于英、法兩國的入侵和挑起戰爭,攻入北京城,騷擾京都正常的民生生活。

同治、光緒皇帝之后,到宣統皇帝時期,國家孱弱。從康熙到宣統傳了九代皇帝,滿族建立的清朝滅亡了。

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新秩序變革運動興起,廢除了幾千年的皇權制度,修立國家憲法,建立中華民國;

(三字經由民國時期章太炎重新修訂,所以歷史部分寫至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從古到今(民國)的歷史記錄概要,全部在這里了,要記住各個朝代的安定與動亂,就可以知曉社會興旺和衰敗的緣由;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后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

歷史雖然紛繁、復雜,但是讀歷史的時候要有次序的去讀,第一要讀的是《史記》,第二要讀《漢書》,第三讀《后漢書》,第四讀國史類的書,比如《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詳實的歷史證據記錄,參考《資治通鑒》。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讀史的人,還應查考歷代實錄,通曉古今發生的事件,就好像親眼所見一樣。

(這些歷史的部分都需要教書者把所有的歷史詳情教給孩子們,而對于孩子們來說,這些歷史的詳情都要去了解)

第五部分,勵學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昔日孔子向項橐學習,項橐當時僅僅是個孩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的圣賢,非常注重努力求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宋朝的趙中令(趙普,北宋開國功臣),讀《論語》(魯論,《論語》的漢代傳本之一。相傳為魯人所傳,是今本《論語》的來源之一),他即使當了高官,學習照樣很勤奮。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路溫舒(西漢著名的司法官)為了讀書把文字抄在蒲草上。公孫弘(西漢名臣)為了讀書將《春秋》刻在竹片上。西漢時書是很貴重的物品,兩人雖然都買不起書,但依然努力的勉勵自己讀書。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孫敬(漢朝著名政治家,縱橫家)為了防止讀書時犯困,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梁上;蘇秦(戰國時期縱橫家)為了防止讀書時犯困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車胤(東晉大臣),為了能在晚上讀書,把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當照明用;孫康(古代勵志名人)利用積雪的反光在晚上刻苦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但沒有耽誤學業;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朱買臣(西漢漢武帝時期大臣),以砍柴為生,每天邊賣柴邊讀書。李密(隋末魏國政權建立者)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需要每天辛苦的勞作,但仍然在勞作的同時做到了卓越的事情。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蘇老泉,即蘇洵(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這時他才開始讀各類書籍;對于讀書的年齡來說,他已經很老了,雖然后悔太遲了,但仍然沒有放棄;你們這些后輩孩子們,應該早早的考慮讀書上進。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梁灝(北宋隱士),八十二歲時考中進士,殿試時其文采及滿腹經綸,戰勝眾多進士,被欽點為頭名狀元;

梁灝能夠取得科考狀元,眾人都稱贊他的志向是異乎尋常的;你們這些后輩孩子也應該立下志愿,樹定志向。

(梁灝出生于五代時期,當時社會動亂,朝廷更迭不斷,且因為戰亂朝廷重武輕文,長時間科考停滯,直到趙匡胤建立宋朝,重開科考,梁灝才中進士,說明他在戰亂年代仍然沒有放棄讀書)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祖瑩(北魏大臣,著名文學家)八歲就能呤詩;李泌(唐朝中期政治家、謀臣)七歲時就能以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他們都聰慧過人,受到稱奇和贊賞;你們這些后輩孩子從幼時就需開始學習,應當能達到類似他們的程度;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蔡文姬(三國時期才女,女性文學家)小時候能只聽琴音能辨別具體的琴弦是否損壞;謝道韞(東晉女詩人)能出口成詩;

她們都是女子,且聰敏、才華橫溢,你們這些后輩孩子,都是要自強不息的男子,應當提高自己的敏悟(實際上是指應該專心于上進和學問)。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唐代的劉晏(唐朝宰相),在七歲時,就被推薦為神童,并且做了正字官職(負責校正典籍,刊正文章的官職);

每天工作時嘴里朗誦,心里思考,早上就開始忙這些,傍晚也在忙這些;

劉晏雖然年齡很小,但已經做了官;有所作為的人,也就是如此。

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為人。

狗在夜間擔任守衛,公雞在早晨報曉,這是它們天生的職責;人如果不學(掌握的知識,覺悟也),那還是個人嗎!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桑蠶可以吐絲,蜜蜂可以釀蜜,這是它們天生的本領。人如果不學(掌握的知識,覺悟也),都不如這些小動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在幼年時就開始學習,長大后學以致用,謂輔佐國君﹐使其成為圣明之主(現在可以理解成為國家出謀劃策,幫助國家良性治理),這樣就可施恩惠于人民。

能使自己好的名氣、聲譽遠揚,顯耀父母對你的教育,以光宗耀祖,富足于后人;

第六部分,作者自述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別人留給孩子的,有足夠的錢財和盈余,我教育自己的孩子,唯獨通過這一部《三字經》;

做事盡力,不偷懶會有功績,爭斗、爭鋒沒有益處。務必引以為戒,應當努力進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81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8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656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47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46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51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41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89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18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0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00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16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45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19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71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20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55評論 2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