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早刷牙時一直回想昨晚上的國學課,講的是老子的《道德經》。
在回想的過程中,我忽然有了兩個醍醐灌頂的感悟!這使我感到顫栗。
雖然對讀書大佬們來說,就是很普通的認知,但對于一個過去三十年幾乎沒有主動讀過書(除了小說),剛開始讀書的小白來說,算是驚天大發現了?。≒S:大佬們請忽略本篇)
02
《道德經》第十三章講: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老師解釋這句話時,打了一個比喻:
人和人的關系,就像一棵大樹上的兩根樹杈,沒有任何本質上的不同,世間萬物本就是一體的,這就是生命的真相。
聽到解釋,我忽然聯想到曾經看的一本書------《聰明人的個人成長》。
這本書是全球個人成長領域的知名導師史蒂夫寫的,他在書中提到過一個“一體”原則。
何為“一體”原則?
一體是你知道自己本就與整個世界聯結。
你能感受到你與世界萬物都是聯結在一起的,一體是純粹的、沒有條件的愛。
與世界融為一體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做了一個冥想實驗:
某天下午,他坐在自家院子里,邊吃飯邊觀察幾只小鳥時,試著將自己的意識延伸出去,想像自己把小鳥捧在了手心,之后繼續往遠處延伸,感覺院墻也成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最終,自身意識覆蓋了眼前的一切。
他仍然通過“眼睛”在“看”,但內在意識告訴他,他的“身體”已經不只是他的“身體”了。
這次體驗讓他獲得了全新的視角:
這個世界是巨大的軀體,而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其中的一個小細胞。
一體原則,正是老子這句話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觀:
什么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么禍患呢?
人和人本就是一體,共用一個身體的話,又有什么你的,我的的利益之分呢?
樊登說:
假如你腦海中完全沒有《論語》《道德經》,你去讀西方典籍的時候,就只能理解西方的那個層面,你就只能知道《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
但實際上,你沒發現那本書的背后就是《論語》所講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讀我們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典籍,確實是更容易理解和甄別西方的東西。
就如同我讀《道德經》這句話,忽然更理解了《聰明人的個人成長》中的一體原則。
真正的一句頂萬句。
上課的過程中,我忽然意識到樊登老師這段話背后的深意。
03
除了聽講《道德經》后跟《聰明人的個人成長》聯系起來的感悟之外,最近在薔薇老師共讀會讀的《吸引力法則》,也讓我感觸很深。
什么是吸引力法則?
簡單地說就是:你關注什么,就會將什么吸引進你的生活。
基于吸引力法則,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強力的磁鐵,會吸引更多我們在任何時刻所感受到的事物。
這讓我想起稻盛和夫老先生的《活法》,這本書中最觸動我的一點就是:
愿望要變為現實,普通程度、隨便想想的愿望是不夠的,愿望必須強烈到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時不斷地思考,從頭頂到腳底,全身充滿了這種愿望。
這就是稻盛和服老先生事業成功的原動力。
也是我實現夢想路上,最初的心境。
當時就是夢想著能改變現狀,白天坐在辦公室里想,晚上回去吃飯想,連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想。
真正和書中說的一樣,如果把我身上某處切開,流出來的不是血,而是這種“愿望”。
我就是抱著這樣的愿望才在某天清晨,吸引到了改變我人生的書。
稻盛和夫老先生說,你心中描繪怎樣的藍圖,決定了你將度過怎樣的人生。強烈的意念,將作為現象顯現---請你首先銘記這個“宇宙法則”。
這種宇宙法則,我想,就是吸引力法則。
談到宇宙,我又聯想起前段時間看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每一天》。
這本書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宇宙化為了一個具象---宇宙先生,他就像阿拉丁的神燈,只要你向它許愿(下訂單),它就能幫你實現。
宇宙是一面鏡子,你發出積極的能量,就會反射回積極的結果,發出消極的能量,就會反射會消極的結果!
下訂單必須是你期待的結果的訂單,而且要積極行動去增強下訂單的能量。
書中的主人公小池,在宇宙先生的幫助下,改掉消極的口頭禪,不斷地積極行動,最終還清了2000萬日元的負債,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正如愛默生所說:
一旦你做出了決定,整個宇宙都會幫你去實現。
等有空,我會寫一下這本書的讀書文章,現在聯起來看,這本書算是《吸引力法則》的一本入門級實踐手冊。
所以,你看,盡管我才讀了不到100本書,但我確實深刻領悟到一個道理:
沒有一本書是一座孤島,許多知識都是相通的。
就像《海綿閱讀法》的作者倡導的一個增進理解力的方法:
我們在選書的時候,不要只看所學專業有關的書,或局限在所從事的職業中,只看和自己職業相關的書。
沒有一個知識領域在知識世界里是一座孤島。
要廣泛涉獵并汲取養分,去做知識的聯系和遷移,這樣是有利于我們深入理解單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