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她說:“我很后悔,如今快30的人了,還一事無成。當初就該聽從父母的安排,找個安穩的工作,在合適的年紀嫁人生子,過風輕云淡的小日子。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有忙不完的工作,相不完的親,累得和孫子似的,還掙不到錢,前途一片渺茫,想想就心慌,唉。”
“唉……”我也發出一聲嘆息,絕對不止你一個人這樣想。“看來我們都有了中年危機”。朋友大叫,“這怎么就到中年了啊!太可怕了!”說完,我們相視大笑起來,“哈哈哈”,但是是苦笑。
眼瞅著公司里95后們一茬茬地沖進來,哥長姐短的叫個不停,一聲聲都在提醒我們已經是“老人”了。94年的妹子討論的都是拍婚紗照、裝修房子了,可怕!
前段時間金正男事件中新聞媒體的一句“生于1988的中年女子”將90年左右的人猝不及防地拖入了中年的行列。而嚴格意義上,中年應該在45歲以后嘛,真是好無辜。最過分的是那個唱著《成都》的趙雷說他母親34歲生下他,是老來得子。好個老!來!得!子!簡直要一口老血噴在屏幕上。
年輕時候,如果聽見有人到三十歲了,還一事無成。大家會帶著鄙夷和嘲笑覺得那肯定是個loser,活得也太失敗了。現在,被嘲笑的對象居然變成了自己……不免惶惶然,時間怎會過得如此快!20歲時想象30歲會是多么的成熟成功,及到了30歲門口,卻感覺自己仍還是個孩子。那時打死都不會料到現在會是這個光景。
和朋友一樣,初入社會時,父母都曾苦口婆心地勸導我們:當老師吧,有寒暑假,還雙休。考公務員吧,鐵飯碗,福利好。年輕氣盛的我們大手一揮,我才不要過那種一眼就望到頭的生活,“我有理想,我要自己去闖”。
然后這么多年闖下來,真正實現理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還在理想之外徘徊,或者說在生活之外徘徊,在做的只是生存。
我們拒絕了一眼望到頭的人生,現在卻陷入了一種一眼望不到頭的恐懼中。
朋友拾起了書本,在準備考她曾經不屑的公務員考試,我笑她戴起眼睛、背上書包,至少外形年輕了。
其實我們恐懼的不是年齡本身,而是“一事無成”,10歲時沒有考出理想的成績,總在班級排名后端游走,也會沮喪。20歲時,沒有進入理想的大學,沒有追到喜歡的人,和校園風云人物比起來,也會懊惱。危機感是各個年齡段都有的。
只不過在傳統意識里本該“三十而立”的這個當口,婚姻、房子、車子、孩子多座大山一股腦砸過來,我們的焦慮被放大了。就像被徒手放入了狼群中,感覺身體已被掏空。
誠然,痛是肯定的。
少了20歲的果敢,又沒有40歲的睿智,尷尬的30,尷尬的生活。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我們不停地抱怨房價高、工資低,仿佛我們這一代垮掉是理所應當的。
但仔細想想,又不全然是。人生及至如此,我們唯獨不愿承認的就是:自己確實沒有天賦,或是真的不夠努力。
那些即將跨入或已經邁進30門框的人們,中年危機,你遇到了嗎?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建議?在線等,挺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