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臨,人們習慣性地忙碌起來。常規動作呢,搞搞清潔,買買年貨,逛逛花市,都是少不了的。此外,當地人還有蒸年糕、炸煎堆之類的工夫也是必不可省的。而我們家呀,年前最大的工程是飽餃子。雖說在南方生活,但畢竟是北方人嘛。
過年吃餃子的習俗,自古有之。在我的童年時代,吃餃子不僅有“喜慶團圓”、“吉祥如意”之寓意,更是男女老少幸福指數的重要體現呢,說的直白點,什么是幸福?過年能吃上餃子就是幸福。那時生活窮,一年到頭難得吃上一頓餃子,但過年總會有的。光景好些的包肉餡餃子,咬一口,嘴角流油,那叫一個過癮。日子難過一點的,蘿卜拌豆腐做餡,吃起來一樣津津有味。難怪老輩子過去常常說“舒坦莫如倒著(睡覺),好吃不過餃子。”據說,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在被問到為何走上文學之路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想一天三頓都能吃到豬肉餃子。可見當時的人們在心中對餃子的渴望是多么強烈。
現在過年吃餃子,象征意義大于享口福的意義。可不是嘛,餃子已是我們平常人家的家常便飯,什么時候想吃了,就能吃上,而且,想吃什么餡的都能實現,不光吃豬肉的啦,牛肉、雞肉、鮮蝦等也可以包餃子。人們吃餃子更講究了,不僅講究口感,還要講究營養健康,比如,為了吃起來不膩,有人還發明了酸菜配肉做餡,為了防止諸如“三高”等吃出來的毛病,現在的人反過來了,更愛吃素餡餃子,像西紅柿雞蛋餃、韭菜雞蛋餃、西葫蘆雞蛋餃、芹菜豆腐餃,素三鮮(白菜、胡蘿卜、香菇)餃更受歡迎,即使包肉餡,也是配菜喧賓奪主了。
在南方,餃子也大受歡迎。南方人認為餃子不僅好吃,而且將肉、蛋等與蔬菜、菌類等混雜在面中,營養元素比較全面。所以他們也常到東北餃子館去打牙祭。倘若他們到北方人家里做客又正好趕上吃餃子,那就絕對不客氣了,至少是要客串一下美食鑒賞專家的。有時,他們自己在家也試著包餃子,只是南方人始終保持謙虛的美德,自認為還是北方的餃子更美味。
餃子的吃法有很多,有蒸著吃,有炸了吃,但吃的最多的還是水煮餃。煮餃子也有學問,水不能少,火候要穩,一般來說,水沸騰時下餃子,然后蓋上鍋蓋滾兩三滾,再揭開鍋蓋滾兩三滾,為什么呢?蓋蓋兒煮皮,掀蓋兒煮餡。等餃子浮起來了,那就熟了。要吃湯餃呢,就提前在碗里放好蔥花、香菜、生抽、醋、香油等自己喜歡的配料,先澆上一勺熱湯,然后再盛餃子,吃的時候是一口餃子一口湯,滋潤。要吃干餃呢,就撈起餃子放在盤中,再備上一碟香油、蒜蓉、辣椒、醋等混合料,蘸著吃,最美的呢,當然是再溫一壺燒酒,餃子下酒,酒提餃子香,想想神仙也不過如此吧。
有句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我就套用一下吧,餃子好吃包著難。倒不是說它的科技含量有多高,主要是程序復雜,而且每一道程序都是細致活兒,費時勞神。
費時歸時事,勞神歸勞神,年前包餃子,用東北人的話說“那是必須的!”在老家,包餃子并不要很長時間,因為只要夠年初一早餐吃就行了,包多了也沒處放,鄉下人家是沒有冰箱的。除夕晚飯后,和面,剁餡,然后一邊看電視一邊包,個把小時就完成了。零點過后,村子里陸陸續續就有人開始放鞭炮,吃餃子了。我們在南方可不行,年初一早餐的餃子是速凍的,天氣太暖和,鮮餃是過不了夜的。不是說包餃子工程大嗎?索性就多包些,存在冰箱里,平時想吃就吃吧。我們家一般至少包五斤左右的肉,配菜呢,今年主打韭菜和蘿卜。韭菜豬肉餡是最大眾化的一款品種,也是我們愛吃的;用蘿卜呢,主要考慮有益于健康,不是有句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嗎?
有人說啦,不就是包餃子嗎?有餡兒有面,包就是了,多簡單的事。這可外行了。餡兒怎么來呀?面怎么弄呀?這些都是包餃子的前期準備工作,我們基本上要用一半時間來完成它呢。這不,一大早,老婆就將備料全買回來了。我就動手摘菜,洗肉,老婆去和面,發香菇,女兒負責把姜、蔥、蒜等配料弄好。這第一步工序是最簡單的,誰都能做,當然,要分工合作才好。做完這些,我們是可以休息一會兒的,因為洗過的肉、菜等要晾干水分才行的。
大概過半小時左右,我們進入第二步工序:切菜和剁肉。老婆心細,能把菜切得大小均勻合適,所以她就做這細活兒。我有一把力氣,自然去剁肉了。不過,光有力氣是不行的,還要懂點技巧,不用掄開膀子使蠻力,只須靈活運用腕力就可以了。為什么不直接買現成的肉餡兒呢?我們覺得剁出來的餡兒比攪出來的吃起來香,口感好很多。
第三步拌餡,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啦。怎樣把肉、菜和配料揉和得好,不光要把握好比例,還要注意下料的先后順序。這工作多年來都是由老婆承包的,我只是偶爾打個下手,所以,其中有哪些竅門我是不甚了解的,只聽老婆說過三點注意事項:一是醬油盡量用老抽,不但味足,色澤也好;二是韭菜粒先要用油腌上,蘿卜絲則要先綽水擠干再剁碎,都是為了防止成餡兒后出水;三是作為配料的胡蘿卜不宜和白蘿卜搭配,會導致營養損失。
最后包餃子反而簡單了。一個人搟面片,一個人包。若是誰有份閑情逸致呢,可以變著花樣包出各種好看的餃子,象月牙餃、錢包餃、魚形餃、元寶餃等,我們沒那么巧的手,也沒那份心境,包的形狀不算好看,也過得去,主要是為了吃。是我包得太慢吧,老婆總要停下自己的活兒幫我,等案板上積得面片不多了,她再接著搟。反正不急,兩個人說說笑笑的包著,累了也歇會兒,喝口水,吃個水果。有時女兒也過來搗亂,說是學包餃子,卻沒什么悟性,又缺乏耐心,不一會兒就煩了。我真擔心: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別到她們這一代截止了吧?嘻嘻哈哈的,時間就過去了,餃子也包完了。拿幾個煮了,試吃一下,自我感覺還不錯。于是,兩個人互相吹捧起來,老婆說你剁肉剁得地道,我說主要是你的功勞。女兒聽不下去了,打趣道:你倆就酸吧。
又有人說啦,現在是什么年代了?吃什么不是吃?干嘛非受這份麻煩不可?嘿,你還別說,在我這兒,過年不吃頓餃子那就不叫過年,這是祖宗八輩留下來的傳統,我還就這么固執!
???I??0??J0??2????????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