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快樂,是因為他的心靈,讓自已給捆綁住了。在兒童時代,人是自然地快樂著;在青年、中年及老年時代,人是人為地不快樂。人要重新獲得快樂,必須解除對自己心靈的捆綁。解除繩索捆綁是有方法的,同樣,解除心靈捆綁也有方法。本文既不蠱惑你信教拜佛走火入魔,也不用心靈雞湯忽悠你點頭稱是,更不會教你背誦繁瑣的清規(guī)戒律,只告訴你解決負面情緒一招制敵的必殺技。只要你按此方法操作,就能重拾快樂。如若你不信,就請試一試。
一、克服敏感情緒:剝離投射法。我們每個人,都有敏感和在意他人怎樣看自己的心理傾向。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本能,是人的動物屬性社會化發(fā)展的結(jié)果,是作為個體的人獲得進步、融入社會的動力機制。但是,如果一個人過于敏感多疑,重度糾結(jié)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則不僅活得很累,而且會作繭自縛。克服敏感多慮的思維方法有兩個:一是自我剝離法。別人對我的觀察、評價與攻擊,其針對的對象,是我的扮演的角色,而非我本人。因而,我們完全可以將自己從他人的觀察與評判體系中抽身出來,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二是他人投射法。現(xiàn)代心理學普遍認為,每個人看到的外在客觀環(huán)境,都是其內(nèi)心主觀世界的投射。也就是講,對方只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因而,不管你如何做、怎樣表現(xiàn),對方看到的都是他內(nèi)心認為的那個你。你的行為對他而言并不重要,你的行為無法影響與改變他對你的看法。既然如此,何必在意他人對你的看法。
二、克服緊張情緒:找到自己的帕瓦羅蒂神釘。此典出自一則故事: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在每次演出前之,都要到后臺去尋找一種釘子,如能找到這種釘子,他就大喜過望,演出必獲成功;如果未找到,則他會感到沮喪,演出必然不順,甚至有時帕瓦羅蒂會為此而拒絕演出。心理學家,將這種帕瓦羅蒂尋找的釘子,稱為可控第三者,或過渡性客體。這種方法的原理很簡單:通過感知與掌控身邊一些熟悉的細小事物,從而構(gòu)建起自己熟悉的小環(huán)境,形成操之在己的掌控感,如此就不再緊張。比如:在約會初次見面時,手里拿本書;出席正式活動,要打上領(lǐng)帶;在對公眾講話時,手持麥克風等等。帕瓦羅蒂神釘有三種普通形式:1、各種小物件。例如:和尚手持的念珠與托缽,身上的袈裟,敲打的木魚,以及口中唸唸有辭的阿彌陀佛語;休閑人士把玩的文玩;人們佩戴的首飾、吉祥符、護身符等等;家族和組織的標志或徽章。2、物件與動作的組合。例如:人際交往時,敬酒、散煙、上茶等動作。3、在陌生環(huán)境下的熟人。例如:人們在參與某項活動或做某件事情時,總喜歡叫上一兩個同伴。帕瓦羅蒂神釘還有五種更高形態(tài)的變化:一是自己的辦公室、住宅、家庭等熟悉環(huán)境;二是自己的親人、朋友等熟悉人員;三是自己擅長的職業(yè);四是自己的興趣愛好;五是自己的宗教信仰。總之,帕瓦羅蒂神釘,是我們通向快樂人生的的法寶。
三、克服后悔情緒:平行宇宙理論。很多人都有后悔情結(jié),他們常常說:如果我當初選擇另外的事情、職業(yè)、道路、配偶等,現(xiàn)在肯定不會至于如此不堪。這種思想,存在邏輯缺陷。你怎樣就知道另外一種選擇,其結(jié)果就會比現(xiàn)在的情況更好?其實,現(xiàn)在的一切就是你當初選擇的結(jié)果,只是你當初選擇時肯定不會預(yù)想到有今天這樣的結(jié)果,出現(xiàn)今天這樣的結(jié)果,是因為各種因素綜合疊加的結(jié)果。同理,我們當初,如果作出另外一種選擇,也必然會遇到其他疊加因素,同樣會形成一個令當事者不滿意的結(jié)果。對后悔心理,可用平行宇宙理論原理破解。依照平行宇宙理論:你所存在的世界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平行宇宙世界,在那里還有另外一個你,他是你當初另外一個選擇的結(jié)果,而你也是他當初另外一個選擇的結(jié)果;此刻,如果你正在為當初沒有作出像他那樣的選擇而后悔,那么他也正在為當初沒有作出像你這樣的選擇而后悔。美國電影《蝴蝶效應(yīng)》就是運用平行宇宙理論展開敘述,其故事框架為:主人公發(fā)現(xiàn)自己具有一種特異功能,能穿越回到過去,并改變事情發(fā)展的進程;他因為看到親人在災(zāi)難中死亡,于是穿越回到災(zāi)難發(fā)生之前,并有意影響與改變親人的具體活動,使其未陷入那場災(zāi)難;但是被他救下的親人,仍會陷入另一場災(zāi)難而死亡,于是他不斷地穿越以改變親人走向死亡的命運,但其親人都會在另一場災(zāi)難中死去,總之死亡的結(jié)果無法改變。可見,《蝴蝶效應(yīng)》是在用平行宇宙理論,破解后悔思想的邏輯虛妄性。
四、克服不愉情緒:雙向歸因法。我們在與人交談時,難免會遇到談話讓自己感到不悅、不爽、不舒服的情況。對此,如何消除這種不悅、不爽、不舒服的情緒,或者將其降低到最小程度,小編使用的方法是雙向歸因法,即把導(dǎo)致自己產(chǎn)生不悅、不爽、不舒服情緒的原因,分別歸因于雙方:一是對方的原因。把交談不悅的原因,解釋為你讓我不悅。如此就是你的問題、你的過錯,是你沒有關(guān)照好我的情緒。進一步推導(dǎo):你未關(guān)照好我的情緒,必然不能關(guān)照好其他人的情緒。結(jié)論是,我不必對你不悅。二是自己的原因。把交談不悅的原因,解釋為我對你不悅。如此就是我的問題、我的過錯,是我沒有關(guān)照好你的情緒。進一步推導(dǎo):我未關(guān)照好你的情緒,必然不能關(guān)照好其他人的情緒。結(jié)論是,我不能對你不悅。雙向歸因法,來源于小編經(jīng)常使用的另外一個方法論,即人無特別論,或稱兩個代表論,其有兩個要點:第一,我是這樣的,別人也就是這樣的,我是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群的一個縮影與代表。不是指別人會理解我的想法或者與我有相同的想法,而是別人會有與我相同心理及認知機制;第二,他是這樣的,其他的人也會是這樣的,他是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群的一個縮影與代表。
五、克服抱怨情緒:巨嬰理論。巨嬰理論,是基于以下兩條認識判斷:第一,嬰兒只要饑餓號哭,就會有人提供哺乳,因而在嬰兒的思維意識中,以為自己控制著世界。第二,如果一個人成年后,其思維還停留在嬰兒模式,那么他就是巨嬰。對巨嬰的心理與行為機制,可概括為:全能自戀+偏執(zhí)分離。進一步講,巨嬰的心理與行為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控制、二是失控、三是恢復(fù)控制、四是消除失控。巨嬰本人是以控制者及裁判者的身份在認知世界和控制世界,然而,這是一種與客觀真實不相符合的主觀認知,因而巨嬰的失控是必然,這是巨嬰痛苦的根源,也是人與人之矛盾沖突的根源。可見,用巨嬰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人們?yōu)槭裁磿λ水a(chǎn)生不滿、憤怒、抱怨、怨恨、仇恨等情緒與思想。可以說,巨嬰理論,就是痛苦心理學、憤怒心理學、怨恨心理學。
六、克服負面情緒:元認知。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就是觀見自己的思維。人對自己的情緒,很容易體驗與感知,但是對自己情緒背后的思維,則很難觀見和認知。人們都知道控制情緒很難,其實,難就難在意識不到情緒背后的思維與認識,不能對自己的認知進行認知。對元認知概念,初次接觸很難理解,其實也很簡單,用兩個例子說明:第一,巨嬰理論就是元認知的結(jié)果。巨嬰理論的實質(zhì),在于認識到每個人都是巨嬰,人的行為受巨嬰思維的控制與支配,巨嬰本人是以控制者及裁判者的身份在認知世界、控制世界。而巨嬰理論,則是把人的行為模式解讀為巨嬰認知,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認知的認知。第二,魯迅時代是缺乏元認知思想的。小編曾寫過一篇文章《魯迅先生的思維局限:只會解剖他人,無法看清自己》分析魯迅先生思維特點,遭到很多網(wǎng)友的批駁,他們說魯迅先生不僅擅于解剖國民劣根性,也勇于剖析自己,例證就是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無情地剖析。其實,小編講的實為魯迅先生缺乏元認知,而網(wǎng)友們講的則魯迅先生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優(yōu)點與美德。總之,掌握了元認知思維方法,就能觀見情緒背后的思維與認知;有此方法論,化解負面情緒就變得十分簡單和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