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年真正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也就是祭灶。這天慣例是晚上吃餃子,吃前要祭灶王爺。再是放炮,要三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饅頭;二十六,打豆腐;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嘎嘎『意為春聯』;二十九,煮肉頭;三十初一,撅著屁股吊臀『現在想來撅著屁股和吊臀同意,但畢竟是兒謠』」,這是本地的過年兒謠。二十四,打掃房子是主要任務。房頂的蛛網、灰塵要清理干凈。二十五,是我兒時經常期待的一天。不只是饅頭,還有許多祭祀用的花糕。所謂花糕,是用紅棗點綴在做成各式動物或花朵上,既好看又煞有趣味。更有我愛吃的紅豆沙包。新蒸出的饅頭,個個通體雪白,熱氣騰騰之中,用根筷子扎起一個塞進嘴里,一嚼,滿口甜甜的麥香。不就東西,我也能干掉兩三個。二十六,要準備年底用的豆制品,主要是各式各樣的豆腐。記得瞿秋白在《多余的話》中寫道:「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這話我深以為然。二十七,殺雞鴨,稀疏平常的事,略過不提。真正需要我打下手的時候,要等到二十八貼春聯。先熬好要用的漿糊,把去年的舊聯仔細揭掉、撕凈。用刷子掛上漿糊,照春聯門神的大小刷好,把簇新的門神和春聯貼上、壓實。門前是「出門見喜」,院內是「滿園春光」,豬圈是「五畜興旺」,車上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二十九,把買來的肉處理好以及各種要炸食材炸好。
三十這天,是過年重頭戲的開始。故鄉的習俗是自三十的中午開始,至初一的中午這四頓飯要吃的豐盛,也就是所謂的「四大頓」。兩天的中午尤其豐盛,父母會準備多道好菜,往往還有燉鍋。飯后的甜湯必不可少「多是蘋果湯或山楂湯以及兩者結合的『蘋果山楂湯』」。年少時最期待的就是這兩頓。吃過菜和燉鍋,就去南邊的田里放風箏。等湯好了,母親會去喊我回去。現在想來,正是一段十分令人懷念的時光,那遙遠的童年。兩頓晚餐是吃餃子,北方的重要節日似乎都要吃餃子。就餃子的餡料而言,我是最愛韭菜雞蛋的,香菇豬肉次之,韭菜豬肉的也還行。小時候,我還會偷偷地在餃子塞入幾枚硬幣,然后在吃餃子時期待著能吃到埋好的硬幣。
大年三十,看春晚是必備的。盡管如今春晚屢屢被詬病,但不得不承認它已經是過年新風俗的一部分。看或不看,做一種背景音也是好的。三十晚上,家里的燈是通宵亮著的。大概是人不能守歲了,就讓燈守著吧。大年初一,照例是要早起的。而且不能由別人來叫,只能自己醒。吃了餃子,就出門拜年去了。兒時村上的長輩也多,一家家拜完也是一項相當耗時的任務。拜年收獲的不是紅包,而是各種的瓜子糖果,村里拜年是沒有紅包的。大抵是因為拜年的人過多,而且不是直系的緣故。老年間是興磕頭的,但到我童年時,多數已不鋪席子了。
大年初二,中國多數地方習俗是回娘家。隨父母去姥姥家對于兒時的我有些害怕。因為一是我怕舅舅們,他們老是愛問一些「不太友好」的問題。二是需要磕頭,有段時間似乎「重點」讓我自己磕,往往各位舅舅、姥爺姥姥齊上陣「指導」我的姿勢如何得體。盡管有諸多「不快」,但我的所有壓歲錢都來源自姥姥家,也算是「苦中有樂」。
大年初三,需要去奶奶那邊的親戚。去幾位姨奶、舅爺串串。
等初五吃了餃子,過年的第一波高潮就算過去了。但真正的褪去過年的氣氛,要到正月十六元宵節過完以后,畢竟還有幾頓大餐沒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