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天性就是這樣的。就有這種誠意。孔子和顏回就是這樣的。孔子才三歲就學詛豆禮容。天生就有為自己為天下的誠意,明是給自己找出路。明白道理。
自明誠,謂之教。
道理越來越明白,越知道誠的重要。越無私無我越有誠意。這是后天教化,如子貢,曾子,高柴等弟子。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越來越知道誠是唯一的出路,誠是心法。跟父母兄弟朋友子女都有誠意。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
道理最通達的狀態,他真的知道離苦得樂。他通達自己的人性和他人性。人性是想要離苦得樂。如公冶長懂鳥語。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贊天地之化育。參與贊助天地之化育。才可以與天地參。透過辦教育辦政治。
明明可以和天地可以成為三才的,卻把自己變成動物一樣,茍且過活。這是最可憐的,這是最大的浪費。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你是為眾生學習提升自己,你是最有誠意的。你要委屈婉轉,看出你的誠意。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誠意表現在外形,越來越顯著。顯著后人家越來越明白道理,明白后開始感動,感動后受教化,受教化后改變命運。唯有至誠之心能感動化育人。
有人先天誠,一般人大抵是明則誠。
中華文化作為世間學問的總攝持,世間的學問才可以發揮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