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前,讀過的文學典籍粗略計算不超過10本,其中有巴金的《家》、錢鐘書的《圍城》、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這三本書曾經對我造成巨大的精神沖擊,在我平淡貧乏的生活里硬是劈開了一個縫隙,讓我得以窺見另一種生活。這種生活我曾誤以為是不同時空里某個人悲慘的經歷,是孤例,如今,卻恍然大悟,那是每個人的生活,是揭開生活裝腔作勢的表象后袒露的丑陋內核,是精神和靈魂在虛偽和浮華的世界里絕望的掙扎和吶喊。
其中《家》和《追風箏的人》在閱讀過程中,情緒波動頻頻,合上最后一頁后,淚崩,掩面號啕大哭。現在仍對那些崩潰的場面記憶猶新,雖都是為書中的情節和段落而落淚,但落淚的根源和起因卻大不同。
家
依稀記得里面的三兄弟迫于禮教的束縛和親人的自私自利,不斷地放棄心愛的東西,比如自由、愛情、獨立;又不斷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東西一個個失去,要么懦弱無能,不敢阻止,要么企圖反抗,奮力一搏,卻被撞得粉身碎骨。
讀這本書時,正讀初一,寄住在父母朋友家。
晚上白熾燈將幾平米的臥室照得亮堂堂的,半躺在被窩里,手中捧著五厘米厚的書,封面早已沒了蹤影,由暗白略帶點青的硬紙殼代替,這原先是包裹在肅穆干凈的封皮里的,起填充的作用。
十多年前的紙張很少像現在這么白亮、光滑、韌性好,幾乎就比毛糙的手紙好一點兒,字跡深黑醒目,螞蟻般小,卻字字抓心。
文字的魅力在于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三個主人公內心的心理變化和糾結,促成其一步步發展、激化、高潮的誘因也醞釀地不疾不徐,如溫水煮青蛙,恍然醒悟時為時已晚。
十五年前的閱讀體驗,已記不清具體細節,仍記得鳴鳳跳河自盡時,哭得稀里嘩啦。瑞玨被迫在城外生孩子,不幸難產而死時,哭得肝腸寸斷。
民新、民覺和民慧在家族里被老奸巨猾的長輩耍得團團轉,欺辱得無力還手時,我難過得詛咒那些人面獸心的家伙不得好死千萬遍。
直到民慧終于勇敢地掙脫封建禮教束縛,大膽地為愛情而逃婚,與封建家族決裂,我才輕松地舒了口氣,仿佛堵在嗓眼兒心口的那團臟東西沒了,一下子順暢了。
文字緩緩地帶我領略了他人的生活,讓我明白,別處還有那樣一種教人恐懼的日子,有人在它的重壓下蹣跚前行。
時隔多年,經歷了畢業、就業、婚戀,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瑣碎復雜,才醍醐灌頂,生活本身如此,只是我們沒經歷前,看不懂;經歷后,假裝看不懂。
圍城
因為看了電視上重播了圍城,陳道明演的,我才去看了原版書。
一頁頁地翻書,才讓我得以靜下來重溫了那個年代的知識青年,詫異又驚喜地發現,原來那時的知識分子也有渾水摸魚,高不成低不就的,與我這個半瓶子醋相差無幾。
原來他們也整天做著天上掉餡餅的美夢,期望借助婚姻過上小資生活,稍微不同的是我希望能出現一個白馬王子,拿著亮閃閃的鉆戒突然跪在我面前,在眾目睽睽之下向我求婚,滿足我浮夸的虛榮心,但我們殊途同歸的是,一切不過是癡心妄想的黃粱一夢罷了。
最大的相同點在于,雖跨越兩個相隔近百年的時空,我們都在不厭其煩地尋找著投機取巧的法子,在人生的各個方面尋找一步登天的捷徑,孜孜不倦地吃著碗里的,但不忘瞧著鍋里。
我們看不見艱苦奮斗的意義和價值,悟不透人生的本質,不明白享樂只是生命的其中一層內容而已,只追求金錢和享樂的人生是單一的,枯燥的,也是可恥的。
常有人用圍城比喻婚姻,說圍城外的人總想去里面瞧瞧,孰不知里面的人多么渴望能逃出去呢!
方鴻漸正是那個曾經迫切想要鉆進去的人,結果后悔不迭,但再也擺脫不了了。
對于婚姻的感悟,我并不多,實在難以發表些有價值的看法和觀點,只好說且行且珍惜吧!
追風箏的人
大學時,曾在有亮光的樓梯間,讀完這本書后,整個人失聲痛哭,淚流滿面,仿佛借機釋放心底的隱隱郁結。現在還依稀記得,那份哭泣悲慟中攜帶著兒時的羞愧、憤恨、無助。
在我看來,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懺悔錄,向記憶深處某個一直無法忘卻的人懺悔,以此實現自我救贖,獲得內心的平靜。
人們總說無意的傷害是值得原諒的,畢竟無知者無罪嘛。所以,在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國度里,稚嫩孩童犯錯,一向被原諒,以懵懂無知的說辭了結。孩子將螞蟻活生生地碾死或分尸,往爬行的蟾蜍身上多次潑倒開水,直到目睹它掙扎至死,借機獲取精神上的愉悅感和滿足感,他們毫無顧忌地哈哈大笑,上躥下跳,四處炫耀犯下的“豐功偉績”。若是與同學發生小紛爭,成人出面素來盡快息事寧人,掠過孰是孰非賞罰分明的程序。
大部分人兒時有過相似的經歷,步入社會后,他們并未成為人神共憤的殺人魔頭,相反,他們各司其職,服務于社會,為人類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貢獻心血和勞力。
然而,當他們有了更理智的大腦和更成熟的自我意識時,可曾懺悔過兒時的過失?可曾意識到非靈長類動物的權利也應重視與尊重?可曾午夜夢回時心底泛起絲絲漣漪?
這本書是一把午夜里的鐵鍬,挖開了我深埋在地下的隱痛。兒時的玩伴里,有我不曾溫柔以待的,也有不曾溫柔待我的。我在某些人身上刻下劃痕,另一些人對我做了同樣的事。
主人公的自述仿佛一套手術刀,先剖開我武裝自我的硬殼,露出里面的隱疾,小心翼翼地剔除,再拿出針線縫合,剩下的是,等待康復。
我知道,除此之外,它還告訴我,即使你千瘡百孔,不要放棄幼小的自我,給它接受過去的勇氣和鼓勵,以更好地善待自己和他人。
我以為閱讀只是聽故事,旁觀他人的人生,記下一些四處炫耀的好詞好句。
讀得多了,才醒悟過來,讀了那么多書,是為了讀懂自己,然后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