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空曠的13路
自我記事起,公交車就出現在我的記憶中了。
兒時的公交車是那種小小的中巴。記憶里外婆抱著我,坐在司機邊上的那塊凸起的區域,那里常常是空著的,我喜歡在那上面蹦蹦跳跳,坐到終點站就到外婆家了。
小學時因為小學離外婆家遠,而且學校小,沒有食堂,每天中午就要坐公交來回。那班車是經常有搶位置的爭吵的,人多車小,又頑皮,車上打打鬧鬧被一些大人說也是常有的事。在車上印象最深的便是坐在車的最后,打開窗,對著窗外大喊“三輪車~~~”,然后彎著腰瞥那些車夫尋找乘客的窘態。
到了三年級,意識到每天這么乘公交來回就是一塊錢!我走路來回一年下來游戲機都能買了!這個想法產生后便立即投入了實踐。每天雖然走得累,能省下一元錢真的也是勁頭十足的,當然后來還是被識破了。
中學時期的公交只有擠這一個印象了。荷載五六十的公車那時絕對塞了有八九十。后面的基本是被打牌抽煙的高年級生占領的,往往都是避而遠之的。雖避而遠之,但學業壓力和父母的嚴厲管教讓我對他們這樣的叛逆還是有些許的向往。那時頂撞父母自然是常有的事。
后來公交車便漸漸淡出了我的生活,也多了很多站和我不知道的線。再到最近,便是上半年在重慶不太愉快的經歷了。第一次去重慶,回去時到了高鐵站,發現自己走錯了南北廣場,要坐車站的公交趕過去,一行還有兩個小伙伴。我生性有些急,看到車快開了便趕忙跑去,邊跑邊喊“師傅等等,后面還有兩個小伙伴。”公車司機聽到了,抬頭瞟了十米開外向他跑來的我一眼,淡定地關上車門走了。我追到車后踹了一腳。似乎成年后還未如此過,但這一腳一定要踹。
將心比心,權當為了那些因為公車原因錯過高鐵的乘客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