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山頂的小路陡峭難行,一位健壯的男人,背個小包已是氣喘吁吁。當他看到一個小女孩,背著一個小孩,從旁邊緩慢走過時,便同情地對她說:“小姑娘,你背那么重的小孩一定很累。”小女孩聽到后便說:“你背的是包袱,但我背的是我的弟弟。”
不同的人,想法不同,引起的感受也不相同。
每天上班下班,洗衣做飯,教養孩子,照顧老公,……
有些人甘之如飴,有些人痛不欲生。
為什么呢?
想到一次工作坊中,一個學員說:“好痛苦,好累,為什么我每天都要做飯?為什么我每天都要給他們做飯?!”
我說:“你可以不做。”
她回答:“不做吃什么?外面吃飯花錢多不說,還不健康。”
我說:“你嘗試下,這一周時間,你可以選擇出去吃飯,也可以回去告訴你的家人請他們做飯,當然要記得用我們課上說的走感受~需求~請求。”
“可是……”
“沒有可是,不用再用你強大的大腦去設想,你現在唯一需要的就是去做!”
一周后,三天工作坊的第二天她來了,很開心的說:“好神奇呀,我告訴了他們,他們居然很配合,好像還很放松的樣子,說他們一直都沒有想要勉強我去做,原來是我自己覺得我必須做!。想想過去每次我一邊做飯一邊抱怨帶給他們多大的壓力。我發現,我喜歡做飯了,我不是為了給他們做!也不對,我還是給他們做,但過去是當做任務,我必須要這么做!就覺得很累很煩。現在,是我喜歡做,我喜歡看著我愛的家人享受的吃我做的美食。很幸福……”
同樣的事,同樣的人,轉變了想法,感受也從“很累很煩”升華到了“很幸福”。
幸福由心不由境!
當你做一件事時,想想你是為了給誰做?很多時候你看似是為了他,為了這個家,其實都是為了你自己――因為你不能接受那種狀況(如拖地,你看到臟亂的地板就難受),你自己想要讓自己心里舒服,卻背負上“如果你不那樣做,我就不用這么做”的包袱(如果孩子乖些,自己玩具自己規整好,我就不用這么累了;如果老公做了,我就不用做了,憑什么他不做?),把自己想像成個苦菜花,覺得自己好苦呀,沒人理解呀,還委屈,他怎么就不知道心疼心疼我呢?!想讓人家幫忙時說話的語氣自然而然就不好聽了“你看看你,一點兒都不知道顧家,不會心疼人,連拖個地都不愿意!”對方自然也不買帳,人家或許開始這樣想“地板根本就不臟呀,昨天剛拖過的。亂就亂些,又不影響孩子玩兒。”聽你說話又會想“我怎么就不顧家了?!不是為了這個家,為了你,我會再去累死累活的兼職另一份工!!”
兩個人開始爭執,非要論個對錯是非出來!一個個都委屈的不得了。
世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的事。
是你需要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讓你看起來心里不難受!
不要再把自己的需要當成他人的需要而讓人家替你負責了!
也不要再把他人的需要當成你的需要而去控制人家了!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談情說愛”的地方。
愛,是如其所是!
做如是的我自己,也允許他做如是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