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于“自己為自己負責”的世界之中,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還有無數真偽難辨的信息。想取得學習好成績,想擁有工作好業績,想年薪百萬,想改變自己肥胖的身材,想追到心愛的女神,想擁有健康的體魄...........我們每個人都有好多欲望。
可是這么多的愿望,你實現了嗎?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難道不是嗎?
1、
當所有愿望沒有如你所愿,輕而易舉實現時,你開始自暴自棄,怪自己懶,怪自己沒有毅力。我身邊一朋友就把這現象表現的淋漓精致,想要苗條的身材,想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想找到興趣并培養它,可是就是懶,就不愿意行動,心里一萬個行動的念頭,卻沒有一個行動的開始,或者總是半途而廢。我只想告訴她,別瞎想了,沒用!行動起來。長時間的行動,可以使行動習慣化,讓一切行動變得順其自然。
之前在書中看到一個心理學理論——行動科學管理術。此理論是美國研究者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排除一切抽象和無法衡量的因素,只以“行動”作為一切判斷的標準。理論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一切結果都是行動的積累。好的結果是好的行動不斷重復帶來的。我們也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觀點就是,所有的成功和成績,都是真真切切的行動獲得的,而不應該過于關注“性格”和“態度”這類“虛幻”的因素。這個月每天堅持背十個單詞,那么下個月就開始每天背誦十五個單詞,就應該這樣給自己制定具體行動的計劃,而不是躺在床上告誡自己:要有恒心毅力去堅持,要積極的去學習英語。
別再整一些沒用的,所以少年行動吧,別再瞎BB了。
2、
我們平時看到和聽到的職場個人介紹是“某某公司CEO,公司融資多少美金等等;某某公司市場總監,曾經為公司帶來幾百萬的盈利。”而不是“某某公司CEO,長得帥,人很善良,態度很積極,對員工很好”。
學生的個人介紹是“某學生以700分的高考成績考入某大學”或者某學生“獲得優秀學生稱號,獎學金獲得者,雅思滿分”。而不是“某學生心地善良、擁有強健的體魄、性格好、態度端正”。
當我們說“那個人很優秀,很值得尊敬”的時候,我們用什么做出判斷的呢?是性格嗎?是態度嗎?都不是,一定是我們能看到的行動和成績。
所以別人只關注你的結果和成績,而不是你的態度和意志。
此刻讓我回想起多年前我在高考慶功典禮上發言時忍不住流淚的場景,那是激動的淚水,也是感恩的淚水,感恩自己,感恩父母,主持人煽情的話語讓我的淚水模糊了雙眼,講了太多感性的話語。今天回顧其實在場的親戚朋友們并不關心我吃了多少苦、爸媽為我付出了多少,他們只關心我的高考成績,只關心我最后的結果。我們應該向別人展示的不是堅強的意志;同樣的,我們也沒必要對自己展示堅強的意志。
你只要取得結果就夠了,而要想取得結果,必不可少的是行動。
你失敗了,是因為你只顧瞎逼逼,而忘記了行動。
文/華一 ? ? ?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