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看戲的感覺吧,就和談戀愛一樣
演員形象和人設吻合的時候,有一種“他就是他”,演員和角色沒法區分的感覺。前段時間看《錦衣之下》,對任嘉倫演的陸繹就有這種感覺,這種貼合感,會讓人特別入戲。
沒見的時候惦記著,和朋友聊天總忍不住提起,見之前就摩拳擦掌,見到的時候雙眼冒小星星,見了還想見,不愿意說再見。到了劇終的時候,就和失戀一樣,還要翻翻歷史資料——看花絮。
當初是奔著女主角譚松韻去的,不小心淪陷于任嘉倫的陸大人。很多人追完《錦衣之下》,都愛上了陸大人,劇終之后紛紛留言轉去刷《大唐榮耀》,為了讓愛繼續。
別提什么意義,別整什么格調,吃瓜看戲,要的就是一口“真香”
這類劇從來上不了大雅之堂,但耐不住一直火啊,《錦衣之下》結束之后就開始《冰糖燉雪梨》。并不是因為這屆年輕人比較傻,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多年以前,就有趕早搬沙發在村口等著蒲松齡《聊齋志異》新段子的群眾,必須要有這一口“狐貍精和秀才的愛情故事”下飯才香啊。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
——蒲松齡
鮮活的作品,生動地演繹,能讓虛構人物“活”過來,會讓你想要去相信,雖然看的人心里明白“故事里都是騙人的”。
那些“活”過來的虛構人物,只要被惦記著,被傳唱著,就能比真人還真地那么“活下去”。作為一個不滅的形象,活在一群人的腦海里,幾代人的記憶里。
看86版西游記長大的一群人,要不是后來有了《大話西游》的顛覆,大家會認為孫悟空就長六小齡童那個樣子。但你和00后說起孫悟空,大家腦子里浮現的是別的樣子。神奇的是,不管哪一代人,都能對孫悟空的身世、經歷和性格娓娓道來。
人和人的距離一直遙遠,站在你面前,活生生一個現實中的人,你對她一無所知。
對著屏幕里面虛構的她,你能說出這部戲里,關于他和她的一切,那個雨夜他為她撐過的傘,那個面攤他為她摘下發端的那枚花瓣。可誰還記得,十年前的隔壁鄰居長什么樣子,二十年前的同桌她媽媽叫什么名字?
寫戲的人,明白;導戲的人,明白;演戲的人,明白;看戲的人,也都明白。曹大人早就洞悉了這一切,所以寫下巨著《紅樓夢》,更寫下這閃閃發光的金句。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曹雪芹
今年疫情后剛復工的時期,看了《鶴唳華亭》,這部劇服化道還是很仙的,主演的演技也算抗打。劇情確實一言難盡,當太子一跪再跪,一哭再哭的時候,彈幕展開集體吐槽,當中有一條特別正能量,大致是這么說的:別啊,我覺得挺好,脫下口罩就來了,好不容易有一部劇可以追,很滿足了。
大家記得留言,推薦一下2020你最喜歡的高能神劇,千萬不要太有教育意義的那種,要“真香”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