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變與本義:
象形字及
“及” 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個人伸出手抓住了另一個人,本義是 “追上、趕上” ,如 “追及”“望塵莫及”。后來引申為 “到、達到”“涉及” 等義。在 “言不及義” 中,“及” 取 “涉及” 之意,意思是說話不涉及正經道理。
象形字即
“即” 在甲骨文里,左邊是一個放滿食物的食器,右邊是一個人面向食器跪坐著,本義是 “就食”,引申為 “靠近、接近”“到”“當下、目前” 等義。在 “可望不可即” 中,“即” 表示 “靠近、接觸”,意思是可以望見但無法靠近,形容看似可以達到而實際上很難實現。
用法和搭配:
“及” 在現代漢語中,可作動詞,搭配對象較為廣泛,可以是時間、空間、事物、人等,如 “及格”“普及”“殃及池魚”;也可用作連詞,相當于 “和”“以及”,連接并列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如 “工人、農民及知識分子”。
“即” 主要用作動詞,常見搭配有 “即便”“即景生情”“若即若離”;還可作副詞,意為 “就、便”,如 “一觸即發”“招之即來”;此外,“即” 也用作介詞,組成 “即 + 時間名詞” 的結構,表示 “就在某個時候”,如 “即日前去辦理”。
聯系
語義相近:“及” 和 “即” 都有 “到” 的意思,在一些詞語中這種語義較為明顯,使得它們在某些語境下意思相近,容易混淆。比如 “企及” 和 “望其項背” 意思相近,都有希望達到某種程度之意;“若即若離” 中的 “即” 和 “及” 在 “靠近、接觸” 這一語義上有相通之處。
詞性相同:二者主要詞性都是動詞,在句子中都可以充當謂語成分,描述主語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動作關系或狀態。例如 “火車及時到達”“成功即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