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肖爺送我的一本書,我一直擺在案頭,看得很隨便,一如這本書的體例看起來也很隨便。
整本式書都是教你如何鑒賞中國傳統名畫的,但是又不是美術教科書式的“說書”,語言很有一股子逗笑的渣子味,比如:整幅畫蕩漾著“不用上班,時間好多,怎么辦?寶寶好無聊”的空虛感,再比如:“和末代皇帝一起看夕陽”......
近幾年,中國傳統名畫不斷走進年輕人的視野,不得不說,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想起去年故宮博物院展出了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個繪畫界的大IP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炒作成一鍋新聞),吸引了無數年輕人求存在感。可能他們根本就不在乎這幅畫的藝術價值是多少,也不在乎這幅畫的背景是什么樣,但是,就是有一種“天啦嚕,此時不看,可能這輩子都見不到如此完整的《清明上河圖》了”的急迫感。就這一點,這幅畫的策展,很成功。
最近故宮又展出了曠世奇作——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微信朋友圈和博友圈又都刷爆了這條信息。草草一看,全是驚訝之余的溢美之詞。這幅畫真的很美啊,青綠山水,咫尺有千里之趣,磅礴和細膩互相呼應。而且不同于以往我們想象中國古典畫家都是老爺爺的設定,也不同于以往我們將山水畫和老人符號相匹配的認知,在《千里江山圖》里,我們分明看到的就是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18歲,長幾歲和小幾歲都不會有這樣的作品。
這時候我又想起這本《山山水水,聊聊畫畫》的封面,就是這幅傳世之作。此時,我已經不想過多談論這本書的內容是有多精彩了,因為前提是首先你得對繪畫感興趣,才能看進去這本書。封面廣告語就是“八卦趣史、水墨技法、鑒畫秘笈,一網打盡”,這,本身就是有門檻的。
這不得不讓我聯想起最近南京博物院策劃的“青藤白陽”展(就是徐渭和陳淳的書畫展)。同樣是繪畫界的大IP,南博18件鎮院之寶中唯一的書畫作品徐渭的《雜花圖》和天津博物館的國寶陳淳“絕筆”代表作《罨畫山圖卷》,無一不是驚艷絕絕, 然而,卻打動不了年輕人的心。
首先,現在年輕人對這兩位作者都不是很了解,一如對王希孟不甚了解一樣。其次,《千里江山圖》的普及度卻比《雜花圖》高太多了,我們就算不認識作者,但是我們總是或多或少見過這樣的青綠山水畫,無論是在年畫里,在臺歷上,還是海報上,光“稍微熟悉”這一點,就已經區分出受眾面。 最后,故宮的平臺總是引領時尚潮流,你可以看到千人萬人擠破頭去故宮追求看畫的潮流,你看到的南博書畫展卻只是藝術家和少數書畫愛好者的聚集地。氛圍太不一樣了,結局也太不一樣了。
現在繪畫發展越來越復雜,風格也越來越多樣,無論你愛畫還是不愛,都可以在畫卷上留下自己的感受。
我,還是很喜歡看畫的,哪怕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