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家已經一月有余了,這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相比起在學校的日子實在豐富了太多。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回家這些日子里所做的許多事到底是對是錯,我寫了很多很多題,加在一起也許有一萬五千多道、或許是兩萬,但這不重要。我還看完了四部網課,吸收消化了多少我不確定,至少我在寫這件事情時,腦海里略過了不少內容片段。也許對于一個學生來講,假期里其實可以更努力些,大概如果把全部力氣用上的話,我可以讓這些東西再翻一番。可總有些東西是不自主和不自由的,倒不是我遇到什么阻礙或約束,而是我并沒有養成一種很好的習慣,我總是在不斷地和自身惰性相掙扎。
我回家以來常常和父母爭辯,對,我覺得是爭辯,算不上吵架,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總是有所不同,不同就不同吧,但是父母相比較而言喜歡就其觀點下一些定論,這結論既關于我,就不免要多說幾句,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每每都不歡而散。所以我盡可能地學著去多一些隱瞞,對,是隱瞞、不是欺騙,我想通過不產生問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似乎在我很多熟人那兒都行得通,但好像我的父母太過于火眼金睛,我本想隱瞞的問題被翻找出來之后,就天然地又“嚴重”了幾分。其實我即便很多事情瞞著父母,后續的發展也會盡可能地按照他們可能希望的方向去做,我就像是在長跑的途中偷偷跑出去上了個廁所,不希望被老師發現,僅此而已。我覺得我已經比大多數孩子乖巧了,我是不是能更乖巧一點呢,老實說可以,但是像劉備那樣的仁義,世人都覺得虛偽,我只是希望自己真實一點。
我是否責怪父母呢?并沒有。這個不是從道義上講孩子都不應該責怪父母,畢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叫盲目遵從,這世上的人就成了換湯不換藥的傀儡,來來回回、生生死死,其實就那么一批。我每次和父母爭辯其實都很自責,但是如果不把話說絕,我實在不知道怎么違心接受本不愿意接受的觀點。
我這個人其實整體上很向上,縱然是玩兒游戲,我也仔細分析失敗的原因,并且看了一本大概三十萬字左右的書,會有人為了玩兒游戲長篇大論地讀書嗎?我每年的閱讀量粗略估計大概在七百萬字左右,這是我在從紙質書轉為電子書之后才得到的統計數據,所以我才偶爾也看一點沒什么營養的文字,只圖有趣。
我在信息涉入上是很甄別的,不是什么都看,但同時遺憾的是,很多東西掃一眼就全能記住。每個人對于藝術的態度都是不同的,我屬于那種喜歡藝術也自然關注藝術家的那種人,所以有關藝術家的新聞也會偶爾去了解,有人對藝術家提出否定,我也會順勢爭辯幾句。純粹的課業學習不會造就現在的我,也許能讓我順利完成大家的期望,能讓我早日自給自足,但我喜歡現在的我,有思辨和認知能力,能夠活得十分坦蕩,能明確地厘清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這對于我之后的一生是至關重要的。人生閱歷和經驗固然很值得認可,但換個角度看看,所謂閱歷不就是固化思維?經驗很多時候也代表著陳舊認識。
一個好的廚師不可能沒有刀傷,并且在學藝過程中必然會有著大量的失敗,做出過一些難以下咽的菜品。確實,先行者的傷痛會引領著我們避開許多的危險,但是那些都是很客觀的問題,或者說是可以描述清楚的事,比如切什么肉不能用鐵刃、炸什么東西絕不能超過五分鐘,都是可以規則化和數量化的很清楚的事。我個人很喜歡美食,自然也會對烹飪感興趣,但是我希望能自由地看著菜譜,自在地練習,而不是既有時間限制、又怕浪費材料;我也很喜歡開車,當然也會顧及安全,可是我總得自己感受一下前進和后退的區別,我看過很多介紹車和開車的科普視頻,可那些也沒有量化車輛操作,或許有幾個視頻中提到過輕踩幾毫米之類的論斷,但是懸空把腳下沉幾毫米估計都很少有人做得到,況且還要估計油門阻力的問題。
我大致分析了一下父母覺得我身上有問題的地方,我沒有錯嗎?肯定是有的,并為之感到抱歉。我也肯定會從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慢慢更改。但是我已經不是那個單方面受教育和教化的年齡,有些話不是我不想聽,而是我已經定型的判斷和取舍讓我必須進行分析后再做決定,其實我根本不是在和父母爭辯,而是和我自己。我盡量學著去寬恕一切,卻唯獨放不過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