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亞里士多德對知識的科學分類:
·理論知識
·實踐知識
·創(chuàng)制知識
二、原因論
亞里士多德時期的“原因論”,意義接近于一個事物存在所需要或必備的、充分的條件。
亞里士多德將構成事物存在的條件歸結為四種→“四因說”
·質料因
·形式因
·動力因
·目的因
(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合稱為形式)
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的形式和質料是結合在一個事物里邊的,柏拉圖認為是分離的。
潛能與現(xiàn)實
隱德萊希——最完滿的現(xiàn)實,達到了目的的、完成了的實在、潛能的“實現(xiàn)”
三、形而上學
過去:
“形而上學”最早出現(xiàn)在日本的哲學詞典里。
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朱子語類》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
形而上學研究的是“道”。
現(xiàn)在:
近代形而上學是片面、靜止、孤立地看問題的。——黑格爾
形而上學是一種與辯證法相對的思維方式。——馬克思《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現(xiàn)實》
形而上學的同義語:本體論ontology
to on+logos=ontology,研究存在的理論
講形而上學要從巴門尼德說起,是巴門尼德第一個提出“存在”這個概念。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1、存在論
存在是無法定義的。
存在的兩類意義:
·偶然的意義
·本然的意義——十個范疇:實體 數(shù)量 性質 關系 地點 時間 狀態(tài) 動作 所有 承受
范疇:在希臘語里,意思即為”關于神的述說“。也就是對事物最大、最普遍、最一般的說明。
范疇體系=世界的邏輯結構? 用十個范疇足以定義一個事物
2、實體論
最核心的范疇:實體
字面含義:站在下面的東西或支撐者
(看書后再補充)
3、神學
思辨是最高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問題: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幸福。幸福就是合乎德性地實現(xiàn)活動。達到自足,自我完善
·當情況不明顯的時候,我們怎樣確定什么是應該做的?
中道。取其中,不過度,也不不足。
實踐智慧phronesis:伴隨著理性的能力狀態(tài)
所有的東西,必須有一個善良意志為前提。——康德
附:作業(yè)題及答案
在《國家篇》中,柏拉圖借用三個比喻來闡釋自己的理想,但不包括女仆之喻。
柏拉圖通過畫家畫桌子來比喻理念與具體事物的聯(lián)系,在這個例子中,理念的桌子才是真實的。
亞里士多德曾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自然性是相對性的。(√)
載體代表著形式因。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探討的是理論知識。(√)
“四因說”可以看為對不同事物之間形式的比較關系。(×)
西方哲學家始終想把哲學變?yōu)榭茖W,但是很難,畢竟哲學有它的理想性。
例如雖然有很多桌子,鏡子里的不是桌子,柏拉圖說:只有“理念”是真實的。
探討理念和理念之間的關系稱為通種論。(√)
理念論把世界劃分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
亞里士多德概況的“范疇”有10個。
亞里士多德不僅是哲學家,還對各種事物感興趣,博覽群書。綽號讀書人。
亞里士多德哲學包羅萬象。(√)
“隱德萊希”指的是最完美的現(xiàn)實。
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認為是第一哲學,研究的是存在本身。
在《形而上學》中亞里士多德論證存在著永恒的實體。(√)
亞里士多德當時不是雅典人,屬于外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