蘩漪,穿著一身鑲灰銀花邊的黑色旗袍,如同秋天傍晚的一片樹葉,輕輕落在地上,又如暮色里的一朵黑玫瑰,散發著憂郁的芬芳。她面色蒼白、鼻梁高挺,一看便知果敢陰鷙,大而灰暗的眼睛充滿了“一個年輕婦人失望后的痛苦和怨望”。
她是周樸園的第二個妻子,是周萍的后母,又是前妻兒子的情婦;她不能忍受周家令人窒息的氣氛,她不愿再過又是母親又是情婦的畸形生活,可又無法擺脫這種處境。正是這種強烈的矛盾使她成為曹禺的話劇《雷雨》中最“雷雨” 式的人物。
一、人性的扭曲,心靈的窒息,“雷雨”式性格的形成
時年35歲的蘩漪,是個新舊參半的女性,她接受過舊式教育,略通詩畫、開朗通達、善于傾聽,而西式教育中的自由和民主又使她比其他女子多了些勇敢和強悍,她代表著 “五四”以來女性追求個性解放、爭取民主自由、寧死拼斗的絢麗光彩。但她的個性受到極大限制,更沒有政治地位;有一定的生活自由,但沒有任何社會交往的自由,完全是周樸園的附屬品。她過著富裕的資產階級太太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卻一貧如洗。黑暗的封建專制和牢籠般的生活,使她的人性扭曲、心靈窒息。她性格像暴雨、像雷鳴,會在盛夏悶熱的天氣里發作。她渴望自由,但遭到封建家庭的壓抑,形成了她性格的抑郁而乖戾、熱情而冷漠、任性傲慢又孤芳自賞。
1.作品中最為直接表現的是蘩漪與周樸園的斗爭
在周公館里,她表面上是主人,實質上是周樸園的精神奴隸。周樸園作為封建專制代表在家里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從周萍、周沖到魯貴,人人都怕他,唯獨蘩漪敢反抗他。
全劇蘩漪與周樸園的正面沖突一共有四處。第一次是周樸園逼蘩漪喝藥,這次蘩漪已經在反抗他,盡管比較消極,這從語言上可以看出來,“我不愿意喝這苦東西”,“我不想喝”, “留著我晚上喝不成么?”
第二次是周樸園催蘩漪去看病, 使喚下人催她兩次,她理都不理,最后周樸園企圖以家長的威嚴逼她去看病,但蘩漪沒有理他,徑自上樓去了,最后還是讓周萍陪著柯大夫上樓替她看了病,這次沖突中的蘩漪是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的,雖然優勢還在周樸園一邊。
第三次 是蘩漪雨夜從魯家歸來碰到周樸園,這時愛和恨已燒盡了她一切的儀態,她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對周樸園和這個家庭的反抗已淋漓盡致,最后周樸園只能擺出家長的架勢命令蘩漪上樓去,但得到的回答卻是“(輕蔑地)不愿意”,至此優勢已經完全轉到了蘩漪一邊。
第四次是在劇尾,蘩漪徹底以一個審判者的姿態,當眾暴露了周公館見不得人的黑暗,撕毀了周樸園道德的假面具,此時的周樸園已完全處于完全處于消極的被動地位。
這種斗爭中可以看出蘩漪逐漸形成的“雷雨”式性 格,對周樸園從剛開始的消極抵抗,到敢于當面頂撞,再到最后的爆發。
2.蘩漪不顧周樸園的淫威,甚至不顧倫理道德,敢于尋求自己的愛情和自由
作者說:“她是見著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也是要一個男人真愛她,要真正活著的女人!”蘩漪真心地愛著周萍, 所以當周萍痛苦甚至厭惡這種關系時,她卻吶喊著:“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我不這樣看,我的良心不是這樣做的。 ” 當她發現周萍與四鳳的關系,而周萍要離她而去時,她宣布: “好,你去吧!小心,現在(望望窗外,自語)風暴就要來 了!”這里可以感覺到她心里的暴風雨比天空中的更為激烈。 戲劇就是在這種畸形矛盾的處境中,成功地塑造了蘩漪“雷雨”式的性格。
二、特定的歷史文化,特殊的家庭環境,一個合情合理的可憐人
在當時社會,蘩漪因為壓抑的生活環境而抓住周萍這根“救命稻草”,難道這對也是平常人的蘩漪來說是不合理的嗎?
1.合乎人情的個人追求
周樸園作為一個封建大家長,最為看重的是家庭秩序和自己的威嚴,而其他人在他眼里都是附屬品,蘩漪根本不被當人看,新思潮萌動的她既無法逃脫又不甘心等死,這種壓抑的環境讓她常常覺得要窒息。這時周萍出現了,他從蘩漪身上得到的僅僅是短暫的情欲,可蘩漪從周萍身上得到的卻是希望和生機,是周萍重新點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可周萍是懦弱的,他根本無法給予蘩漪所要的東西,自然拒絕了一起出逃的要求,這時蘩漪又陷入了絕望,她狂暴的性格最后將她推至了瘋狂。蘩漪所渴求的不過是一個女性對愛情、婚姻和家庭自由的要求,難道這也不合情合理嗎?這只是一個覺醒的人最基本、最可憐的要求。
2.社會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會的現實
蘩漪在悲劇中表現出的“雷雨”性格實際上是相當脆弱的。她追求自己的愛情和自由,同時也損害了他人的愛情和自由;她撕破了周樸園的虛偽面具,同時也撕破了自己的私欲面具。由此可見,蘩漪從本質上來講仍然是自私的,帶有利己主義性質,而在這種本質上去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自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三、缺失的靈魂,非理性的言行,一個并未真正覺醒的新女性
蘩漪在壓抑的封建環境中大膽追求自由民主和個性解 放,雖然在當時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但還是有其局限性的, 并不算是真正的覺醒。
1.真正覺醒的新女性應自尊、自愛和自律
可蘩漪的愛情卻是卑微和狹隘的她在周萍要舍棄她時苦苦哀求,甚至提出與四鳳周萍同住的荒唐要求,在周萍徹底拋棄她后采取了魚死網破的激烈做法,所以她在所謂追求愛情的道路上處處表現了自棄、自卑和自虐,絲毫沒有新女性的自尊、自愛和自律,更沒有任何遠大理想和抱負。
2.真正覺醒的新女性應是理性和無私的
可蘩漪的愛情卻是非理性和自私的蘩漪打著追求愛情的旗號卻做著損害他人的事情,冒雨盯周萍的梢,利用周沖,驅趕四鳳,打擊侍萍??她常常被絕望的火焰燃燒,表現出種種非理性的言行。自由和民主之風并未真正吹進她的心里,而只讓她自私地想要逃離不愿過的生活。
總之,“雷雨式”的蘩漪從處境到性格都是矛盾的,要辯證對待:一方面,她大膽追求自由與愛情,極力反抗封建專制,她就是一場悶熱天氣下的“雷雨”;另一方面,她身上仍有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想到私奔卻從未想到與周樸園決絕,把愛情看成生命,卻還是在周公館屈辱地生活,她并未真正覺醒,無法獲得真正的解放,最后在愛和恨都燃盡 后終被黑暗吞噬。
巴金老先生曾就《雷雨》指出:“在我看來,造成那悲劇的并不是命運,只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而已。”蘩漪的掙扎和叛逆有力地沖擊了封建專制統治,但最終還是因社會的罪惡和黑暗導致了不幸的結局,她被逼上絕路是對社會環境的血淚控訴,從而體現了作品“毀滅中國的家庭和社會”的批判價值。
《雷雨》成功塑造了蘩漪這個豐富而微妙的人物形象,刻畫了她隱秘而復雜的靈魂,她是中國現代文學里最為突出、最為顯赫的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