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稱號 姓
一、原始社會的婚姻
既然姓與婚姻有關,那就是從氏族社會的婚姻說起。
1、“內婚制”
在母系社會早期是氏族內婚配。這樣的好處是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對穩定。雖然,內婚制也有一些禁忌:禁止長輩與晚輩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間的婚配,甚至禁止與母方最遠的旁系親屬婚配,但是,婚配的女男之間血緣關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體質不良,智力低下。當人們逐漸認識到內婚制的危害后,逐漸過渡到族外婚。
2、“族外婚”
族外婚,就是所有男子“出嫁(外婚)”到另一氏族,一個氏族的女子和另一個氏族的男子之間的交互群婚。在這種群婚的形態下,子女有母無父,氏族成員的世系也只能根據母系的血統來決定。因為實行走訪婚,女男之間離異無常,加之男子暮至晨歸,所以子女一般并不確認生父。子女由母親撫養,父親并無撫養子女的權力。父與子不是同一氏族的人,因而從世系上也就沒有共同的血緣紐帶,即使相見,亦如陌生人。
族外群婚制的特點是:以集體方式進行,無固定的配偶,年齡和輩份的限制也不嚴格,但是氏族成員之間的婚配則是嚴格禁止的。子女跟隨母親,屬于母方氏族,世系和財產繼承根據母親來計算。
推測一:姓起源于母系氏族,代表的是母系血統。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上古八大姓全是女字旁。
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媯、姞。另一說:姬、姜、姚、嬴、姒、妘、媯、妊。
族外婚是人類婚姻關系史上的重大進步,比內婚制更科學,更有利于人類族群生存和進化。
到了母系氏族繁榮期,丈夫搬到妻方氏族定居,形成較為穩定的對偶婚。
3、父權制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社會生產作用的提升,男女的社會地位也隨之發生變化,男子開始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多妻制過渡,財產逐漸按照父系繼承,世系也漸漸隨父系計算。
4、三皇五帝時期的婚姻觀:
伏羲氏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實現優生繁衍。
《史記》中商、周、秦三朝的本記,都有一個相似的、有趣橋段:
殷的始祖是契(xiè謝),他的母親叫簡狄,來自有娀(sōng松)氏,是帝嚳(kù酷)的次妃。簡狄等三個人到河里去洗澡,看見燕子掉下一只蛋,簡狄就揀來吞吃了,因而懷孕,生下了契。
周的始始祖是后稷,后稷的父親是帝嚳,母親是姜嫄。傳說姜嫄在野外踩了一下巨人腳印,然后懷孕生下了姬棄,也就是后稷。
秦的祖先是大業。顓頊有個后代叫女脩,她在織布時,燕子掉下一枚蛋,女脩吃了之后就懷孕了,生下的兒子就是大業。
另外,禹的父親是鯀,相傳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
是不是很有趣?2個女人因為吃鳥蛋而懷孕,1個女人因為吃了薏苡而懷孕,1個女人因為踩了一下巨人的腳印而懷孕。
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這4起意外懷孕事件都發生在五帝時期。
推測:在三皇五帝時期,依然殘留了母系社會的風俗,對兩性關系并不是特別在意,既使出現意外懷孕,隨便編個段子,糊弄過去就算了,也沒人太較真。君王之家尚且如此,民間更不會在意。這說明,在這一時期,父權雖已基本確立,但是,在一些日常風俗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有一個長期的轉變過程。
推測二:在三皇五帝時期,不僅兩性關系方面比較開放,在財產方面,女性也應該保留了很大的話語權。想一想,現在女方依然有“嫁妝”,當時陪嫁些奴隸呀、財產呀,也很容易理解。
交待完背景,咱們再來看看夏朝之前的姓。
二、夏朝之前的姓
1、黃帝的姓有爭議
《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黃帝真的姓公孫嗎?《索隱》引用皇甫謐的話說:“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按這個說法,黃帝應該姓姬呀。
此外,《會注考證》里說,“《大戴禮·五帝德》無‘姓公孫’三字,未詳史公所本”,又引用崔述的說話,“公孫者,公之孫(公侯之孫)也”,認為當時公孫不是姓,也不是黃帝的姓。
可以確定,黃帝的姓存在爭議,說明,黃帝的姓不如氏廣為人知,推測其本人并不太意自己的姓,或者是沒有刻意宣揚自己的姓,是不是因為姓來自母族,不愿意宣揚呢?還是為了降低母系的影響,確立父系的權威?
2、黃帝兒子的姓
《史記》: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
父子居然不同姓!作為現代人,這就很難理解。這是為什么呢?顯然,姓并非來自父系血統。那么,姓是來自哪里呢?那只能是來自母系血統。這進一步驗證了推測一:姓起源于母系氏族,代表的是母系血統。
為什么只有14人得姓?其他11個為什么沒人得姓?往下看……
3、辛勤的黃帝
《史記》記載:(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xūn yù),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這段話的意思是,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設置軍營以自衛。
這說明,黃帝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王,一生南征北戰,居無定所,武力超群,肯定征服、兼并了許多部落。可是,黃帝為什么要打仗呢?
我們知道,動物之間的爭斗,主要就是為了生存和繁衍。
人類除了為生存和繁衍打仗,就是為了利益打仗。說白了,就是搶地盤、搶財物、搶奴隸、搶女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發生聯姻呀、“播種”啊等情況,應該是很正常的,沒有那就不正常。
根據推測一和推測二:得姓的14人,母親應該來自14個部落,且在部落中擁有相當的地位和財產,才有實力幫助自己的兒子得姓,并建立自己的部族。至于其他11個兒子,應該是隨著自己的母親自生自滅了吧。
4、五帝的姓
五帝都是黃帝后裔,顓頊的姓不確定、帝嚳姓姬、堯姓伊祁、舜有兩個姓姚和媯、禹姓姒。
但是,《史記》中卻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
這里明顯有疑義。
文中的國號“有熊、高陽、高辛、陶唐、有虞”明明說的是氏,而“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中是“氏”顯然說的是姓。這種說法顯然和后世的理解不太一致。《史記》這里的說法有問題。
姓和氏到底有什么關系?
結合上一篇文章中對于氏的猜想,和本文的推測,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在夏朝之前,
“氏”代表的是出身的氏族。同氏的人,出身于同一個氏族或部落。
“姓”代表的是母系血統。同姓的人,具有相同的母系血緣關系。
三、夏朝和商朝的姓
查看夏朝的歷代君王,其姓均與禹相同,姓姒。商朝歷代君王的姓均與先祖契相同,姓子。周朝歷代君王的姓均與先祖棄相同,姓姬。
說明,從夏朝開始,父權在血統世系中的地位進一步確立。自夏朝之后,以父姓為血統世系傳承,徹底擺脫了母系社會的影響。
《史記》記載: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其中“用國為姓”、“以國為姓”,存疑,當是“用國為氏”、“以國為氏”才對吧?
夏、商、周三朝:
氏:新出現的氏,代表了封國、封地。
姓:代表了父系血統傳承。
孔子的孔氏,并不是封地,也不是封國。孔子的六世祖姓子,名嘉,字孔父,人稱孔父嘉。孔父嘉因禍身亡后,他的兒子為了避禍,將子姓改為了孔姓。孔氏不是氏,是將子姓改為了孔姓。
至于楚王一系明明姓羋,偏要以氏為姓,稱呼自己為熊*,就是為了往黃帝血統上湊。
在春秋戰國時期,姓的數量出現大幅度增長。以氏為姓、以國為姓、以爵為姓、以官職為姓、以某一先祖為姓……這樣的資料,網上一抓一大把。我就不啰嗦了。
三、姓和氏的區別
最后,總結一下姓和氏區別,需要分為三個時期來區分:
1、夏朝之前:“氏”代表的是出身的氏族。“姓”代表的是母系血統。
2、夏商周三朝:新出現的氏代表了封國(封地);姓代表了父系血統傳承。
3、秦漢之后:氏逐漸從稱呼中消失,降格為籍貫;姓代表了父系血統傳承,在稱呼中確立了主要地位。
我覺得這樣來解釋姓和氏,再去看先秦的歷史,就清楚多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