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命運仿佛是一個神奇的齒輪,把你停留的軸承擺來擺去,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被放置在了那一群人潮之中的什么地方。
我,一個在兩朝古都奉天出生的女孩,在大學的選擇中來到了十三朝古都西安,又在機緣巧合的實踐中來到了七朝古都洛陽。
2017年6月25日-6月28日,我們小組進行了為期四天的社會實踐,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在長安,唐以后,經濟政治中心往他處轉移,而又有運河之便,所以絲綢之路起點變成了洛陽,由此洛陽成了一個奢侈品集散中心。古代洛陽在絲綢之路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發掘,準備通過在洛陽走訪歷史名跡和相關場所、查閱相關文獻和古絲綢之路檔案等方式來研究洛陽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地位,通過探尋歷史事實來分析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宗教在古代洛陽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得到能夠支持一帶一路合理性的歷史證據。
洛陽的地位自古以來就不容小覷。它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洛陽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洛陽擁有三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分布著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2011年被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世界城市科學發展聯盟、國際姐妹城市聯盟聯合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稱號,并且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
為了盡快融入進洛陽的一切,我們決定在行程中全身心地感受洛陽。從6月25的入住開始,我們就選擇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民宿。門口的小版石窟頭、濃濃的石板雕塑風和熱情好客的老板娘以及那只熱到不想多搭理人的懶貓,真真切切地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受到了洛陽的淳樸和好客,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同學們在6月25日匯聚于此,三五個人集成一個小房間,不大卻很溫馨。我們稍作休整后就去吃了河南最正宗的牛肉湯,五元一碗,在炎熱的夏天著實能憋出一身汗,也逼出了體內一下午坐火車帶來的沉悶之氣。
翌日,我們集體驅車前往龍門石窟,洛陽的牡丹因為不能四季常開,雖說是代表,卻也很難大面積的看到,每年只有少許的游客抓緊時間看著人頭,看著牡丹。而石窟不一樣,每年都可以看,沒處看的風景有不同,所以我們在街邊,在牌匾,在旅游紀念超市,總能看到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石窟。所以我們更加期待看到這些佛像們的真實面目了。
龍門石窟在龍門橋兩側都是有展覽,因為它是兩山夾一水的地形,河以東是香山,河以西的是龍門山,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也被稱為伊闕。
跨水的龍門橋被很多游客當做拍照的背景,我們剛看見就覺得它長得像趙州橋,但是又不敢確定,好奇心驅使著我們去上網搜索。果不其然,它是仿照趙州橋設計的。美中不足的是,這是這座車水馬龍的公路橋現在被保護起來了,只能“遠遠觀而敬之。”只能聽到遠處高僧拿著高科技的擴音麥唱著幾百年前留下的老佛經。
走過了大約幾百米的步道路,我們到達了景點的大門,上面有著郭沫若先生題的龍門石窟四個大字。這應該就是穿過時空的大門,去看看古代故事的節點了吧。
我們小組真的是對每一個石窟都進行了細細的觀察,每一處石窟的造型,每一處的設計以及背后的歷史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不甘錯過任何一處風景。雖說上上下下,爬爬走走在烈日下的高溫炙烤下顯得尤為吃力,但是比起老祖輩花費千余年去雕琢、打磨這些石像,我們更贊嘆的是他們的匠人精神。
這次的行程目的就是探尋洛陽在絲綢之路反延伸線上的足跡,我們著實發現了不少印記。很多佛像的造型、儀態、樣貌都顯示與傳統中國佛像的模板不同,我們小組仿佛是在進行一場尋寶,游走在大大小小窟前,假設出不同的可能,調動著最高的尋找熱情,一 一拍攝著蛛絲馬跡。
當然最令我們震撼的還屬廬舍那大佛。高如雄風陡峻,面若清泉溫詳。它是奉先寺的主佛,高約17米,模仿的是釋迦摩尼的形象,佛像正直俯視來來往往的每一位游客。所有到達他的面前的人或屈膝膜拜,或靜感震撼,或仰頭凝望,就使得這一處似乎就沒有了那么多浮躁的游客熙攘聲,更像一群人與幾百年前人與神之間的對話。久久不能離去。
與此相似的景點都很多,不能一一來論、又不能泛泛而談。各有各的風采、各有各的神韻。但我們也發現了其中可謂可惜、也可為可嘆的遺憾。就是很多石像被風雨打蝕、歲月侵擾顯得不那么生動再現,我們只能看到一些整體的形象構架、那些細小的花紋、精美的雕琢隨著時代也離我們遠去。我們看不見了,因為沒擋住自然的掠奪。但更可惜的是,我們同樣也沒擋住歷史的掠奪,很多佛像是從脖子處平直失去頭部造型的。這說明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那些侵略者踏進中華大地時,把他們強行帶離我們祖國的。絲綢之路是一條和平的道路,我們在新世紀的今天重提絲綢之路的概念,也是希望能夠實現各個國家能夠團結起來,互幫互助的初衷。我們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參觀大佛,看到此情此景,真切的感謝祖國給了我們的強大、穩定的后盾,繁榮、和睦的環境。我們相信,世界本該聯通、但絕不應該暴力聯通。
佛教也是如此,歷代人選擇在這里留下了石頭般的印記,那是人們要堅韌,要有留下來、傳出去的決心,絕不是要擴張的意思。
參觀完畢左邊,我們小組走到了河對岸,這邊的景觀相對較為原始,我們也因此發現了更多不一樣的美景。比如真身形式的千手觀音,雖然整體意思無異,但是與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樣式有些不同;比如我們坐在風頭出,喝著水,吃著在爬山過后尤為香甜的面包,討論一路過來的點點滴滴;又比如,我們沿山路下山看到了更多的碑刻,雕塑,研究碑刻上的文字,更玩性大發地進行著人物競猜。我們很珍惜這次旅行,因為一個人看是一個人的風景,可是我們一群朝夕相處的同學看絕對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想象。
6月27-28日,我們調研了白馬寺,它作為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內地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友誼,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始建與東漢明帝永平11年,有1900多年歷史。典故上面有寫“白馬馱經”。它是佛教“祖庭”。白馬寺門外塑白馬雕像。它還被稱為“釋源”。我們一進入寺院就能看見古時的井、古時的瓦,這種敬慕的氣氛令人慢慢踱步向前。寺內的彌勒佛、觀音菩薩、四大天王各有展現。俗話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我們這些還未入社會的人不懂那么多人生哲理,卻也是憑著這種因緣感受到佛法的初級本意。
作為一個對書法有著癡迷意念的我來說,寺內的一處碑刻令我印象尤為深刻,那就是《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它是趙孟頫的作品,這也是我第一次這么近距離的接觸書畫大家的真跡,站在碑刻面前是真的有時光交錯的感覺。
末日晚上,我們去品嘗了洛陽水席,我們特意繞過那些裝修堂皇的大飯店,走到小巷子里尋找最地道的美味,那里的招牌仿佛還像是古代社會,人們沒有牌匾,都拿錦旗和毛筆字吆喝,找了一家人相對比較多的,切身感受了一下水席的魅力。洛陽水席之所以叫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面對這樣的神奇的吃法,我們也是樂在其中。吃完之后,我們的旅行也就接近了尾聲。
這次旅行讓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魅力,我們每一個人還在洛陽留下了屬于我們的思想印記:
張楠同學認為這次以絲路為主題的暑期實踐很有意思,一點點去尋找古絲路的遺跡比單純查找資料生動得多。最大的收獲是在龍門石窟,我雖然沒有佛教信仰,看過龍門石窟還是覺得感觸很大,因為感受到美是無界的,歷史是令人敬畏的,文化是有認同感的。
戴思宇是我們對的講解,他博學的知識體系也再次被這里的一山一景所震撼:這次我們小隊在洛陽尋訪古絲路國家對佛教的影響,獲得了非常大的成果。尤其是龍門石窟一站,唐朝佛像、北魏佛像和滿清佛像,乃至和白馬寺看到的緬甸、泰國、印度佛像形制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佛像的體型,面孔,表情體態等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的確,此次中原佛教探尋之旅感觸良多,我們看到了黃土高峰上的雕刻隨時間推移更加的威嚴肅穆,我們感受到了百態的塑像拉扯著回到千年以前的虔誠之境。佛教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的生根發芽、遷移變化在洛陽這片土地被體現的栩栩如生。寺前白馬、窟內佛像、隨處可見的虔誠信徒,一個文化古都在一帶一路的滋養下重新恢復了新的生機。三天的時光可以說是一剎那,從長安望洛陽,思路反向延長的回望更不能被歷史遺忘。剎那間的古城,轉過頭來給我們留下了更多美好的回憶,我們相信并期待著,古都洛陽將會在新的時代抓住機遇,迎接嶄新的未來,走向更加燦爛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