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嘗君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人物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戰國四公子中公認為以孟嘗君為最賢,名氣最卓著。在當時也有不同人的不同聲音流傳。大家應該都知道孟嘗君依附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薛邑,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這些人都歸附了孟嘗君。孟嘗君舍棄家業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幾千人,無論富貴貧賤一律與田文相同。孟嘗君每當接待門客,與門客坐著談話時,總是在屏風后安排侍史,讓他記錄孟嘗君與門客的談話內容,記載所問門客父母的住處。門客剛剛離開,孟嘗君就已派使者到門客父母家里撫慰問候,獻上禮物。有三千個養士固然好,有各種文化人出謀劃策,幫助自己,孟嘗君不論好壞之人都用。
? ? 孟嘗君曾經招待門客在夜間吃飯,有個門客被燈光遮住了。這個門客很惱火,認為自己的飯食和別人不一樣,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孟嘗君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門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自殺表示謝罪。賢士們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歸附孟嘗君。孟嘗君對于來到門下的賓客都熱情接納,不挑揀,無親疏,一律給予優厚的待遇。所以賓客人人都認為孟嘗君與自己親近招攬各個諸侯國的賓客和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都歸附了孟嘗君,孟嘗君寧肯舍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之所以這樣,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向往。大家應該都聽過,從他對待士人的態度和實際效果來看,他是善于招待養士。孟嘗君當年接待賓客時,和賓客坐著談話時,總是在屏風后安排侍史,讓他記錄孟嘗君賓客的談話內容,記載賓客親戚的住處。所有賓客都認為孟嘗君與自己親近。
? ? 那孟嘗君為何要養士呢?雞鳴狗盜就是一個例子,孟嘗君被釋放擔心秦昭王追過來。就在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那在半夜怎么可能聽到雞叫聲,都很愁,突然聽到幾聲“喔,喔,喔”的雞鳴,接著,城關外都有雞叫。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的士兵也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 孟嘗君養士的還有一個叫馮諼,因為窮困,無以維持生計,便穿著草鞋求見孟嘗君,表示愿意在他的門下寄居為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什么愛好?馮諼只是酸溜溜地回答說沒有什么愛好。孟嘗君又問他可有什么才能?他回答說也沒有什么才能。孟嘗君聽后一笑,但還是接受了他。下屬們因此誤認為他不過如此,就供給他下等門客的粗劣飯菜。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一把用草繩系著的寶劍,唱道:“長鋏歸來兮!食無魚。”要求孟嘗君給予中等門客的待遇。左右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食之,比門下之魚客。”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又彈著那把寶劍,唱道:“長鋏歸來兮!出無車。”左右的人都取笑他,但還把這件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馮諼于是乘坐他的車,高舉著他的劍,去拜訪他的朋友,十分高興地說:“孟嘗君客我。”此后不久,馮諼又重演,依舊彈著他的寶劍唱道:“長鋏歸來兮!無以為家。”此時,左右都開始厭惡起這個馮諼了,認為他簡直太貪得無厭,實在是得寸而進尺。孟嘗君聽說后卻沒有任何不愉快的表示。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馮諼其實也是在很巧妙地向孟嘗君推銷著自己,當他彈著寶劍高唱:“長鋏歸來兮!食無魚。”時,他的意思只不過意在表明自己是有中等門客的才能的,你不能夠輕慢我;而當他繼續彈著寶劍高喊:“長鋏歸來兮,出無車。”時也只不過意在向孟嘗君表明自己是有上等門客的才能的,你孟嘗君應該重視我。而當他最后一次彈著寶劍高唱:“長鋏歸來兮!無以為家。”時,則更是為了使自己忠心耿耿地為孟嘗君效力。
? 過了約一年時間,馮諼卻任何動靜都沒有了。此時孟嘗君擔任齊相,息錢總也收不回來,門下食客的奉養還是很困難。孟嘗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選一位能為他收取息錢的人。有人推薦了馮諼,孟嘗君便請來馮諼,當面吩咐了這件差事。馮諼卻爽快地答應了。他備好車輛,整理行裝,裝置著契約準備去薛邑收債。臨行前,馮諼特地來向孟嘗君辭別,問道:“債收完了,您看還要不要順便買些東西回來?” 孟嘗君曰:“你看家里缺什么你就買些什么吧?”馮諼辭別孟嘗君,驅車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應該還債的人,償付息錢。結果得息錢十萬,但尚有多數債戶交不出。馮諼便用所得息錢置酒買牛,召集能夠償還息錢和不能償還息錢的人都來驗對債券。債戶到齊后,馮諼一面勸大家飲酒,從旁觀察債戶貧富情況,一面讓大家拿出債券如前次一樣驗對,凡有能力償還息錢的,當場訂立還期,對無力償還息錢的,馮諼即收回債券。并假傳孟嘗君的命令,為無力還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債務,燒掉了債券。這樣,馮諼假傳孟嘗君之旨替他收買了薛地百姓的民心。孟嘗君聽到馮諼燒毀契據的消息,十分惱怒,立即派人召見他。馮諼剛一到,孟嘗君就責問他為什么擅作主張。馮諼說,您只有個小小的薛邑,還不把那里的百姓當作自己的子女一樣加以撫愛。孟嘗君無可奈何。
? 特點也利用到了。 從孟嘗君養士方面來看,孟嘗君重視人才,不拘一格。但是孟嘗君養士也做過違背良心的事。
? ? 當孟嘗君從秦國跑回來時路過趙國,趙國人都聽說孟嘗君很有名就出來看他,趙國人看到了就說,本來以為孟嘗君身材高大,沒想到看到孟嘗君以后,發現孟嘗君是這么矮小的一個人。孟嘗君聽到了就非常的生氣,讓他的門客殺了好多好多嘲笑他的人,屠了整個縣后,離開了。在孟嘗君養士的時候,因為資金缺少,向百姓借錢利息,來培養養士,剝削百姓的錢財。
? ? ? 從孟嘗君養士方面來看,孟嘗君對所有的養士都很好,不管來拜訪的是什么人,都會毫不猶疑的接收。看的出來,孟嘗君是一個珍惜人才,覺得你一個人都有價值。當然在三千個人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有三千個腦袋想辦法 一定有能幫到自己的時候。同時孟嘗君對手下所有的養士都很好,從來都是一視同仁,來者不拒。盡量給養士待遇和自己的待遇一樣。也就因為養士們也就自然的忠于孟嘗君,覺得孟嘗君是個讓人敬佩的人,讓人尊敬的人。
? 但是從孟嘗君養士的其他企圖來看,他雖然是有用的,但是孟嘗君養士的目的并不好,這作為自己國家的人為什么選人才是更重要的。選拔和重用人才,應該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更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自己國家的利益受到損害。
? ? 秦昭王聽說孟嘗君很賢明。就派涇陽君作為齊國的人質,來求見孟嘗君。對秦國有巨大影響力的人才都是自己跑到秦國的。孟嘗君一看,秦國此時國力已經很強大了,就只能入秦。賓客都不想讓他走,就勸孟嘗君不要去,孟嘗君不聽。孟嘗君為什么不聽這些門客?想入秦,因為孟嘗君覺得這樣就能得到好處。
然后,因為一個叫蘇代,就跟孟嘗君說:“今天早上看見一個木偶人和一個土偶人竊竊私語,說什么呢。木偶人說:‘天如果下雨啊,你就完了。“,土偶人哈哈大笑說:”我生于土,敗于土。今天下雨,漂著你前進,不知停留在哪。”蘇代講完這話看看孟嘗君,說:“這個木偶就是君上你,這個土偶就是那個人質涇陽君。你現在要去虎狼之國的秦國,要是回不來,你不怕被土偶人笑嗎”孟嘗君一聽,就不打算去秦國了。之后又招孟嘗君入秦,而且讓孟嘗君當秦相。可是一個人給秦王說孟嘗君畢竟是齊國人,做什么事都應該先想到齊國,秦王聽了這番話覺得也對,畢竟秦國的大量人才都是外國的人,唯一不同的是要么是自愿要么是走投無路,不像孟嘗君是被脅迫的。所以我猜想這個人可能是秦國本地的貴族。于是秦昭王就囚禁了孟嘗君,想要殺他。
? 孟嘗君決定走夫人路線,去找昭王的幸姬來求解。便用白狐裘引住了,幸姬一看眼睛就花了,就向昭王說,秦昭王一暈,就放了孟嘗君。孟嘗君一看,趕緊跑。跑回到了齊國,就恨秦國。說秦王說好的讓我當秦國的宰相,到了又反口了。還把我關起來想要殺我。這下好了我孟嘗君回來了,我也要打你。隨后孟嘗君為了公報私仇,只為了自己,不為自己的國家的利益,去發起了攻打秦國的提議。
? 之后齊湣王一看都說孟嘗君賢能,寡人自知不如孟嘗君,就讓孟嘗君當齊國的國相,相當于繼承了他爸的官職了。當了國相,孟嘗君干什么呢?我們想應該搞搞外交,弄弄內政吧。但是孟嘗君怨秦,你看看孟嘗君為人。孟嘗君為什么怨秦,現在孟嘗君為了他的私人恩怨以國相的名義,以國家的名義去攻秦。
? 孟嘗君于是用齊國的力量幫助韓、魏兩國攻打楚國,接著和韓、魏攻打秦國。蘇代曾對孟嘗君說:“你現在幫助韓、魏兩國攻打楚國,來加強這兩國的力量,現在又要打秦國,再去增強韓、魏的力量,那么韓國、魏國就會輕視齊國,畏懼秦國。你不如讓我國和秦國加深交往,你不要去進攻,也不去借軍糧。你的軍隊逼近函谷關而不去進攻,讓我國把你的情況跟秦昭王說”但是孟嘗君決定不會打秦國的,他只是想讓楚國割的東國給齊國,秦國也會放出楚懷王來講和’秦國不受損失而讓消除了禍患,秦國一定愿意,這樣楚王也會放出來,齊國得到東國也會強大,秦國處于三晉的西邊,三晉一定會重視齊國首,想齊國去攻秦是很劃不來的,因為秦國和齊國不接壤,打下了秦國的國土,好處都由韓魏兩國拿走,所以攻秦對齊國不劃算。至于攻打楚國也是一樣,韓魏楚跟齊國接壤,打下楚國,好處也是韓魏拿走,對齊國來說沒有什么實質的變化。所以正確的戰略是一方面齊國內部大力發展,結交好秦國。用重金賄賂其他國家的人,等待時機。 最后蘇代的請求秦國背信棄義,沒有釋放楚懷王。
? 孟嘗君在齊國做國相,他的讓人替孟嘗君在封邑放高利貸結果三次都沒有收取到封邑的租稅。孟嘗君就問他,他說:“有個賢能的人,我私下借用你的名義給了他,因此沒有收上來賦稅”結果孟嘗君發怒,斥退了魏子。我們看孟嘗君所作所為真不像愛才之人,魏子說有個賢能之人,不管魏子說的對不對,可以去調查一番,可是孟嘗君卻沒有。孟嘗君手底下都是雞鳴狗盜之徒了,魏子這種賢能之人還把斥退。結局怎么樣呢?過了幾年,有人詆毀孟嘗君說:“孟嘗君要為亂啊”,等到田甲作亂,齊湣王就懷疑孟嘗君跟此事有牽連,孟嘗君就跑了。魏子口中的那個賢者,就上書給齊王,說孟嘗君決定不會作亂,并且在宮門前自殺來證明孟嘗君。齊湣王一看,就調查了孟嘗君,孟嘗君果然沒有謀反,就召回了孟嘗君。孟嘗君可以說這十年為相,啥都沒有干。后來,秦國的呂禮在齊國做國相。
? 呂禮就是秦國派遣到齊國做國相。,想要讓蘇代陷入困境。于是蘇代就跟孟嘗君說:“周最對待齊國,很好,結果齊王驅逐了他,并且聽信親弗之言讓呂禮為相,這是親近秦國的原因。這樣一來,如果這兩個親秦派在朝,那你的地位就不保了。你不如打趙國,你一打趙國,趙國就要跟秦和魏聯合,然后收留周最來提升你的名聲,這樣一來,違法齊王的信用,使齊王失信于秦,齊國不去聯合秦國,那么天下各國都會靠攏齊國,那么親弗必走,齊王只能依靠你,那么你的地位不就保住了嗎?”孟嘗君從其計呢?
? 最終,孟嘗君還是被滅族了,那被滅族的原因又在何處?在孟嘗君晚年的時候,就糊涂了,一直沒有一個專一的靠山,不是投奔這就是投奔那。根本沒有一個已經確定的靠山。同時別人受到威脅,別人鏟除沒有估計。當齊襄王新主登基,感受到了孟嘗君家族存在的威脅,主要和好。等待時機出現,再鏟除。
? 還有孟嘗君家族的財產被人惦記,別人改取沒有顧及貴族的錢多財大,必須低調行事,如果過于張揚就會招賊。孟嘗君家族缺乏低調常識。
? 在孟嘗君晚年時繼承人是模糊的,得在幾個兒子中必須選出一個非常優秀的繼承大權,另外得把其他兒子的權利沒收,只留財產不留權。并且也因為繼承人的模糊而導致了家族的內斗,也因為這樣外人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