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經因出演《七月與安生》中美麗善良卻又擁有反叛心理優等生——七月,同時斬獲了臺灣電影金馬獎和大眾電影百花將“最佳女主角”的明星——馬思純,前段時間,她在視頻中首度爆出自己患憂郁癥一事。
在視頻中,她說自己應該已經有十幾年沒有睡過好覺了,直到后來才意識到已經病了很久了,病情瘋狂的時候會“身體變得很僵硬,然后腿發軟,連從床走到門口都走不到,我就很無助的感覺,雙眼發黑”。
說實話,這個信息挺讓人吃驚的。我們不難知道,馬思純家庭背景比較好,作為演員出道的她,背后不僅有小姨——著名演員蔣雯麗的幫扶,更有作為明星經紀人的媽媽親自幫忙開疆辟土。按理說,像她這樣出身顯赫,事業成功的人應該很幸福才對,可沒想到這么一個優秀又成功的人,竟然會長年被抑郁癥困擾。
隨著時代日新月異地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近年來,因原生家庭,工作壓力,學習壓力等帶來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使得很多人不堪重負,導致一系列傷人傷己的悲劇發生。
前幾天才在知乎上看到很多人討論“濟南一名女大學生因為不堪爸爸的“暴行”留下千字文遺書而是自殺身亡”的帖子。
近日又爆出,黑龍江15歲女生,弒母后把媽媽的尸體放進冷庫長達三個月之久”的新聞。這讓我想起去年與此類似的一個案例,青島15歲女孩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怕母親責罵,以給母親按摩為由用絲帶纏住母親的脖子將其勒死。
頻發的這些社會事件讓人越來越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重視自己的
心理狀態。前段時間“簡單心理”發布的《2020年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中有一份數據顯示,“認為心理健康問題很重要,并常關注心理內容”的受訪者,從四年前的50.5%上升到了78.43%。
這個數據是讓人可喜的,但對“心理健康”的認知與“心理問題需要治療”的認知仍然是不足的,目前依舊有大部分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詢
?·心理出問題,是因為個人軟弱
?·你可以自己好的!只要堅強振作就可以了。
不管是從上面的這些觀點還是從周圍身邊大部分人的反應來看,其實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了解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什么?
心理治療有什么用?
如何通過心理治療讓自己變得更好?
哪些人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的過程是怎樣的?
心理治療師的作用是什么?
近期閱讀過的加拿大作者莫妮卡·布里永的這本——《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可以很好地解答以上的問題。
2.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這本書是偏專業方面的書籍。
先講,改變是什么以及改變的科學理論和依據;
其次,全面地介紹心理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是什么,心理治療的4大學派,健康心理與病理心理的具體表征,心理治療的過程,什么樣的人需要心理治療。
然后,講了心理治療的阻礙因素。
最后,介紹心理治療師在心理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的作者——莫妮卡·布里永,她是心理學博士,近40年來她一直為兒童和成人進行心理治療,并致力于對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和督導。
這本書是根據她40年的臨床經驗以及在神經科學和心理治療領域的調查研究成果寫成的。書里回答了“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這個深刻而有意義的問題。
莫妮卡·布里永從各個角度介紹了心理治療,如,心理治療是什么,心理治療的流派,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心理治療的阻礙因素,心理咨詢師在治療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對于新手咨詢師或想要接受心理咨詢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全面、適用的書,它向不懂心理咨詢的普通人打開了一扇門。
3.
作為一個完全不懂心理學的普通人,閱讀這本書,我個人認為至少可以收獲如下的三點。
首先,明白心理疾病是一種普通疾病,可以持平常心去對待自身或者他人心理狀態異常的情況。發現異常情況時,可以積極采取對策,或者接受治療,或者及時開導患者。
?很多時候,人很容易被社會的輿論和觀點裹挾,對于心理疾病這種看不見、又虛又不能理解疾病,很多人是不能接受的。他們能接受一個人身體上的毛病,但對于心理疾病的認識是“這個人太矯情”、“這個人太閑”、“這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心理脆弱不堪。”最典型的就是對“抑郁癥”的認識和處理方法。
說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案例,這件事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2020年11月份,和我一起工作同事,生完二胎后的第五個月從自己住的13樓公寓上跳樓自殺了,聽說當場死亡。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同事的老公父母早逝,沒有人幫忙帶孩子。同事休完產假要回公司上班,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幫忙帶,老公又不太體貼,經常和同事吵架。誰幫忙帶孩子的事,幾次和老公商討未果后,有一天周六同事又和老公吵架,同事摔門而出,這之后再也沒有回來過。是的,她爬上了自家住的公寓13樓,大喊一聲之后,絕望地跳了下去。
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帶孩子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比平常的工作更累、更費心,幾乎24小時待機。同事除了照顧剛出生的寶寶,還得照顧不滿3歲的大孩子,同時還得自己解決飲食起居的問題,其中的疲勞是可以想見的。再加上老公的不理解,不積極參與照顧孩子,導致同事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最后產假到期,孩子沒人帶的焦慮,加上老公不體貼,老是和她吵架,這一切的一切變成了壓死她的大山。
如果她老公了解一點點心理學方面的東西,了解女性生完孩子后因為生活各方面被打亂,很容易患“產后抑郁癥”,很容易情緒過激,那他或許就會對她好一點,也會積極地參與孩子的照顧。也有可能不會導致這個悲劇發生。
其次,正確地認識心里治療中的改變。改變是建立在允許不改變的基礎上,切不可強迫某人變化。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老賴在家里啃老。所有人都催他出門工作,自食其力,但他就是不動。有一天他組咨詢心理醫生,咨詢結束時,心理醫生對他說:“你用這種方式證明你的力量,你有勇氣對抗別人的偏見,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在家呆著。你可以一直這樣做,等將來想做別的事情,你也會用同樣的力量讓它實現?!?/p>
關于改變,作者提出了“改變令人恐懼”的觀點。
“人們對改變的恐懼源于多種原因。例如,有人可能會害怕必須放棄一個好不容易才達成的平衡。即使當事人飽受折磨,他們的反應方式往往是他們眼下唯一能找到的維持平衡的方法,若要進行改變,他們就要放棄為不被痛苦吞噬而建立的一切防御,這并不容易?!?/p>
”很多人把“維持現狀”看成某種無能或失敗,但它并非出于不能或不敢,只是當事人“選擇不變”。選擇一種狀態一定是因為它有價值,或許是某種不易察覺的功能。抑郁的人什么都不想做,是在用這種方式讓自己休息;焦慮是為了把控細節,達成更好的表現;不愛學習的孩子是為了把時間、精力放到更感興趣的地方。我們首先要看到這些好處,然后將這種好處傳達給他們:不變是一種選擇,這也意味著必要的時候,他們可以換一個選擇?!?/p>
因此,對于改變,我們首先要接受TA原本的樣子,然后讓TA明白,“變”與“不變”掌握在TA的手里,TA對自己的生命擁有足夠的控制權。
最后,讀者可以了解到心理咨詢師的作用。心理咨詢師只是打開你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內部要如何構建,關鍵取決于自己。
阿德勒說,“牽馬人可以把馬帶到河邊,但并不能強迫其喝水”。
身邊有很多抱怨心理治療沒有用的聲音,很多人覺得自己白白掏了大把的銀子給某個咨詢師,最后感覺也沒有什么用。有些偏激的人甚至會吵著要退款或者去投訴心理咨詢師能力不行。
不可否認,心理咨詢師的水平會影響到一場咨詢的質量。作者莫妮卡·布里永在第二章中談到了心理治療師的能力。
心理治療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心理治療師與來訪者的配對情況:心理治療師在關系和情感方面的能力越強,就越能為罹患嚴重障礙的來訪者提供幫助。
但作者也強調了來訪者自發地去尋求自我治愈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來訪自身要有改變的動力。
“在咨詢中,必須暫時中止理性思維,激活感性思維和直覺思維,以接納的態度傾聽自己內心情感,讓情感滲透到思維過程之中,換句話說,來訪者必須學會跟隨自發思想的引領,無論被它引向何方?!?/p>
另外作者也說,“如果來訪者在見到心理治療師之前就相信心理治療可以有效地幫助自己,那么這種信念能立即為其治愈輸注希望。”換句話說,咨詢者得信任心理治療師。
我個人認為,真正讓心理治療發生作用的一定是自己。即使心理咨詢師說破嘴皮,讓你意識到你的一些認知和想法是異常的,但你因為自尊心或者自己放不下而不采取任何行動。這種情況下,心理治療的作用是微小的。畢竟心理治療師,只是引導你找到自己的痛苦,要鏟除它,還是咨詢者個人決定的。畢竟決定改變的人,是你自己。
不管做什么事,別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真正能改變自己的永遠是自己。不管接受心理治療,還是做別的事。
4.
改變即生活。每個人都有可塑性,都有變得更好的可能。
我們因為一些錯誤的觀念,從排斥心理治療,到嘗試去接受心理治療,然后在心理治療中得到治愈,步步驚心步步怡。
為了減少因心理問題導致的事件和悲劇,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認知,去了解去認識心理治療是如何幫助我們的,然后才可能去接受心理治療。在感覺自己有問題時,積極地去尋求心理咨詢師或者他人的幫助。
要成為更好地自己,我們唯有不斷主動地去改變自己。不是因為原本的自己不好,而是想變得更好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