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本書的書名吸引了,名字叫《命懸一線,我不放手》,作者是北大醫學博士,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溥世寧,他在得到APP上開設了一門課程叫“溥世寧醫學通識50講”。
溥世寧老師是一位ICU的醫生,他寫的書包括了很多他親身經歷過的真實病例,同時他會從專業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去解釋他所采取的為患者提供治療方案的科學依據。
這本書跟我以前看的書完全不同,書里描述的每個故事都非常真實、嚴謹、有溫情。而且每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都在ICU,在ICU的門口,可以看到家屬期盼的眼神,可以看到忙碌大步流星的醫生,可以看到蠻不講理滿口臟話的醫鬧患者。同時在這里地方也能看到醫學進步帶來的奇跡、醫生堅持到底不放棄讓病情發生轉機,看到更多的是一個個頑強的個體在遭遇了重大疾病之后,依然想存活下去的決心。
凡是你能想象到的畫面,你從書里都能看到,而且遠比你看過的電影和電視劇更加精彩,更讓人動容。描寫那些難忘的患者的治療經歷,我的語言遠沒有溥老師更貼切。在書里不起眼的地方,有幾行字醫生讓患者簽知情同意書的說明,引起了我的興趣。
原文如下:
醫生讓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時,通常會充分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擬進行的治療的性質和特征、預期結果、有沒有可行的替代治療方式、如果不治療會怎么樣,還有就是治療中可能存在的嚴重風險、并發癥等。這個過程旨在讓患者更理性地權衡治療可能帶來的利益和風險,理性地選擇治療方案。
醫生再給患者做手術之前,都需要患者本人或者家屬簽署手術的知情同意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在簽署這份同意書之前,肯定會告訴患者,你現在的病情是什么,我給你準備進行的手術治療是什么,這是what。為什么我準備進行的手術能治你的病,這是why。還會告訴患者,做完手術之后,會發生什么結果,不做手術會發生什么后果,這是后果和結果。有沒有其他的替代的治療方案,這是告訴患者當前方案跟其他方案的區別。還有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嚴重風險和并發癥,這是幫患者進一步細分所選方案的適用邊界,以及再次強調它可能會帶來的后果。
為什么大夫在讓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之前,會告知他們這些內容呢?因為通過這些內容,可以讓患者更加理性地看待和選擇治療方案。為什么告知了患者這些內容,就能幫助他們更理性地做決策呢?因為這些維度涵蓋了關于手術這個話題所應該考慮的方方面面。那我們以后思考問題的時候,能從這些內容中提煉出一套思考問題的模型嗎?答案是可以,而且不是我提煉的,是拆書幫的幫主趙周老師提煉出來的,他把這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型,稱作“八大問”。?八大問就是從八個維度開始對一個真實的問題進行提問。
以下內容是從《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中摘取的:
怎樣才算是有洞察力的追問呢?對此無法一概而論,但有洞察力的問題總是需要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假設。如果你實在沒有思路,可以從如下8類提問開始:
追問前因后果
前(前車可鑒):為什么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么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怎么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還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后(以觀后效):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嗎?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會發生什么?
明確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實例?
用(使用條件):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來完成?
邊(旁敲邊鼓):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情況?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它們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由于是從其他書中摘取的,第一次讀到這部分內容的讀者,可能會感覺到摸不著頭腦。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么這套提問的方法和模型可以幫助我們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比方說:2024年,我想轉行。但是大環境不好,現在的工作收入和氛圍也還可以,我到底要不要辭職?
先追問前因后果的話,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去提問:
前(前車可鑒):為什么現在冒出辭職的想法?
因(相因相生):只有辭職了才能完成轉行嗎?
后(以觀后效):如果辭職了,最好的結果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不辭職,會發生什么?
緊接著從適用邊界這四個維度,可以這樣問?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人沒辭職也轉行了?
用(使用條件):如果不辭職也想實現轉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邊(旁敲邊鼓):身邊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榜樣?
界(楚河漢界):別人的意見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么?
大家可以感覺到通過這樣的幾個問題,我們對原本的問題似乎看得更加清晰了。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么呢?就像大夫讓患者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一樣。通過讓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我原本的問題是什么,而讓我們的目光聚焦在解決問題上。通過尋找對于原因的假設,讓我們發覺到,我們思維里存在的那一條限制性信念。從而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我們自認為牢不可破的因果關系,其實漏洞百出。通過詢問結果和后果,讓我們對自己想要的和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有了清晰的畫面。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聽到我們內心真正的聲音。
而適用邊界的四個維度,把我們的目光從大腦的思維里轉移到了眼前的行動上,更有助于我們去思考接下來我可以怎么樣去做。
正如一位名人所說,找到真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問題。大夫說出了患者最最關心的核心本質,才能在最緊急的時刻,為患者爭取到康復的希望。優秀的大夫不僅有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職業道德,還懂得如何跟患者及其家屬保持高效和同頻的溝通。想到這里,不禁對醫務工作者,又多了幾分敬意。在我們一眼就看見和不注意就看不見的地方,他們付出了我們看不見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