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本書,迫不及待的先翻了一遍,第一感覺就是驚艷,特別驚艷,書里的作品如同一個個清麗脫俗的美女,含情脈脈,盈盈而立,我不知它們竟可以這樣美。
作者吳永剛,研習插花之道7年,自稱“侍花人”,“侍”字,人依存土心,也應了書中所說的“侍花三心”,充滿感恩,恭敬,敬畏,謙卑。走過大江南北,拍攝逾2年多的時間完成的,書中文字不多,除了序言、侍花三心、侍花三則外,其他的均是作品圖,分為四個季節,分別是與物為春、初荷夏香、九秋風露、冬榮奉華。這本書不是程式化的教我們簡單的插花技巧,而是更注重于精神層面的引導,書中提供了大量的優秀作品,細細的領悟生活,領悟生命。
藝術源于生活,且萬物平等,不分貴賤。吳老師的插花作品里,器皿除了傳統的常見的瓶、盤、碗、筒、缸外,還有葫蘆,破竹,枯木、蒲葵葉;取材也不是非富即貴,可以是一朵油菜花、牽牛花、雛菊、山桃,也可以是絲瓜枝、南瓜枝、石榴枝、野葡萄、香椿或辣椒,甚至狗尾草、玉米穗、枯荷等。美不僅在于精雕細琢,也可以這樣于平凡的生活中信手拈來。
化繁為簡,返璞歸真。吳老師說:“傳統插花外在形式越簡單,美學意境越高”,’他的作品,自然純樸簡而不俗,素凈恬淡卻不孤傲,一花一葉,源于自然,順其自然,放大了他們的美,卻又不失本真,沒有花團錦簇矯揉造作嘩眾取寵的媚態。侍花是生命的修行,外化于形,內化于心。很慶幸,吳老師給我一種修行者的感覺,而不是也不同于那種簡單的把藝術商業化之人。
還有一處感動是在“侍花三則”里面提到的,在自然中擇枝取材時,他會依據“一觀、二擇、三快、四養”的原則。擇的是取需要修剪掉的閑枝。記得小時候,家里種的南瓜,每次長出瓜,媽媽總是要把它旁邊的那一枝藤全掐掉,眼睜睜看著那些花慢慢枯萎掉,總是無限心疼。以前我以為插花是要選長得最好的,原來在吳老師的世界里,首先選的不是長得最好的母株,而是為了保證母株更好生長的同時剪掉的閑枝。讀到這里,心情豁然開朗,也對插花人肅然起敬。每看到一個作品,腦海中仿若浮現出吳老師快速剪掉閑枝,在它們的傷口上涂殺菌劑,然后小心翼翼的將花枝放入營養管或者報紙中帶回家,對生命無限敬重無限憐愛。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有的堅強,有的高潔,有的熱情,有的獨立,千姿百態,皆有靈性。插花是個修身養性的過程,它讓他撫平煩躁得以寧靜擺脫孤獨,他讓它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凡于偉大。而于我,在工作閑暇之時,聞著一絲書香,仿若置身花海,見他風移影動,聽著萬物皆在訴唱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