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我曾追問我自己,我的初衷呢?我怎么突然就變得現實了呢?
“他好厲害哦,95年的,就買房了..”,這是的聽過最痛心的夸獎。為什么說痛心呢?因為我猛得發現我已然是個現實中的房奴了。
在沒有參加工作之前,每一個不下雨的周末我都會出去騎行,很快把城市里說得上名來的地方都走遍了,便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周邊,省內,環島,川藏,滇藏等等,最瘋狂的時候我甚至換了三條不同路線騎行回家。那時候我定義一個人的成就高低不是有房有車,而是是去過多少地方。空間里看到誰誰誰去騎行西藏刷屏了,好生羨慕,構思著自己出發時的裝備,幻想著,做夢著....
也正是那個時候,騎行、戶外開始慢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隨之而來的有很多經典的句子,比如“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出發可以有千萬種理由,而出發只有一個字:走”,“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后來還有“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也正是這些話的流行,人們開始慢慢的掙脫工作的枷鎖,想方設法的擠出時間去玩,徒步遠行、溯溪爬山已不再是陌生的詞匯。人們意識到工作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為什么不在這一刻起就用心生活呢?
可能,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平民也不再為了生存而賺錢,而是漸漸地開始注意生活方式,開始享受生活。正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個但是,你野性貪玩可以,你風餐露宿可以,你窮游,你搭車,甚至你任性到孤獨終老都可以,只是你這樣未免太自私,你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你活著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特別是95后大多是獨生的一代,你活著是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命運,肩負著一個子女的義務,擔當著一個丈夫的責任,你的角色有很多,并且只會越來越多,而這些,都是擺在你面前很現實的問題,你終究要面對。
朋友說:“你有點著急了”。我的回答是:“那你說什么時候算不著急呢?”,朋友笑笑,我也笑笑。我當然明白,正青春的年紀,我本可以再揮霍幾年,但是我的起點比別人低啊,我眼睜睜地看著身邊比我優秀的人比我更努力,我能無動于衷嗎?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你必須先把自己定位成強者,再努力超越比你更強的人。
雖然“城里人”這個詞在很多村民的嘴中說出來是帶有幾分貶義的,但正是如此說明他們潛意識里其實是羨慕的。雖然現在很多人都說逆城市化,但是可曾想過現在優質的教學資源都慢慢的淡出農村了,換位思考,我讀了半輩子書,我會選擇一個各方面條件都不好的農村學校教書嗎?擠破腦袋也要再城市里面生活,真的不是為了那幾分虛榮,而是想給自己的下一代有個稍微高一點的起點,以及給養育了自己的上一代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正如陳坤在《好久沒回家》里面唱道:“只想讓爸媽早點看看都市的繁華”。
二十一歲,二線城市有套100平以上的房,3公里內有高鐵,1公里內有在建的地鐵,讓你對生活充滿期盼。95后,剛好今年二十一歲,人們潛意識中矯情的一代。他們也漸漸地步入了工作的階段,他們也開始要面對世界的殘酷,他們也會買房買車,開始獨當一面,由單純變得現實,從鮮肉變成大叔。
** 愿你在明白現實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初衷,一年至少要有一次跨省的深度自由行,短暫的跳出生活圈,去裝飾漫長的靜好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