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姨得了輕度抑郁癥。
聽到這個消息我下巴差點掉下來。陳阿姨是我媽的老同事,我對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去她們單位玩兒,她總是逗我給大家表演節目。笑得最開心的就是她,總夸我大方、有才氣。這么爽朗、愛笑的阿姨,怎么會得抑郁癥呢?
“還不是因為娜娜鬧的,都三十歲了,還沒有男朋友。”
“可是現在三十歲沒有男朋友的人多了,陳阿姨至于嗎?”
“孩子,你不知道一個母親看著自己如花般的女兒漸漸枯萎是什么感覺?!?/p>
我媽的突然煽情讓我一時沒法接下去??蓱z天下父母心,第一次聽媽媽說出這樣的告白,不覺心酸起來。娜娜找對象的事兒已經成為陳阿姨生活中的唯一主題。已經退休,生活富足,她沒有別的事情去分散注意力,每天的生活內容就是拜托親戚朋友幫女兒介紹對象。
這讓我想起南希.弗萊迪在《我母親/我自己》中寫的一段話:
“‘沒有人會像我這樣愛你。在這個世界上媽媽永遠是最愛你的人。’許多母親向孩子許諾這種無限的愛,這是因為她們感到孤獨,她們渴望女兒永遠和她們在一起。所有的母親都做過這樣的暗示,因為她們相信,如果做母親的不能為孩子提供無限的愛,那她就是個‘壞母親’。事實上,盡管母女雙方都需要這種理想化的十全十美的愛,現實生活中的母親并沒有這樣的能力?!?/b>
而現實生活中的母親們,她們并不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無論孩子長多大、是否成家立業,她們都認為自己有保護孩子的能力和義務。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說孩子“啃老”,到了該自立的年紀仍然躲在父母的保護之下。但反過來想想又有多少父母是在“啃”孩子呢?只不過她們的“啃”,不是金錢上的索取,而是情感上的絕對控制和不肯放權。
影視劇中這樣的媽媽隨處可見,《歡樂頌》中關雎爾的媽媽不管女兒是否愿意,都積極主動的幫女兒安排相親。不去不行,不喜歡得說原因,原因得讓女兒的朋友說了她才信。她寧愿相信自己的判斷,也不愿聽從女兒的感覺。雖說是出于對女兒的愛,可這份“愛”也太霸道、太強權了。
孩子在成長,遺憾的是媽媽們卻沒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如果陳阿姨能明白并承認自己并非萬能的,并且相信娜娜的能力,放手讓女兒自己去處理自己的生活,那么她可能就不會如此焦慮了。
“娜娜不像小時候那么愛說話了,去她家做客,她就出來打個招呼,你陳阿姨說娜娜在家基本上都不和她說話。”媽媽如是說道。陳阿姨對這件事情的解讀是:孩子是因為找不到男朋友而愁的不愛說話。
我心里就呵呵噠,娜娜都沒說,你們怎么知道她心里怎么想的。前幾天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為什么我們越長大和父母越成為了精神上的陌生人,里面有一個概念挺有趣的,叫
“有策略的自我暴露”,即在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中,雙方都未進行充分的自我暴露。主要體現在隱瞞信息、有選擇性的透露信息或者傳遞信息。它不是惡意的,而是出于維護關系的和諧和穩固的目的。
作為孩子的一方我們很清楚為什么不愿意對父母敞開心扉。因為完全暴露,我們很可能會面對來自父母的擔心、失望、干涉、甚至是懲罰。長這么大這樣的經歷太多了,所以越長大越學的“聰明”。我們只選擇告訴父母那些她們愿意知道的事情,從而讓她們對我們滿意。
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娜娜不愿意跟陳阿姨說話了。交流的目的是為了達成某種意見上的共識或者是情感上的宣泄。以陳阿姨現在的狀態,估計娜娜說的任何一句話都能被解讀成:找對象。與其自尋煩惱,不如不說。
沒有交流,更加深了母女雙方對彼此的揣測:她到底怎么想的?這種揣測映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雙方都變得更加小心翼翼,對方的行為看上去也變得更加難以理解,于是交流的欲望變得更低。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追其源頭,還是因為我們太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了。如果陳阿姨能多給娜娜一些鼓勵或者理解,起碼不要把找男朋友這件事整天壓到女兒身上,那么娜娜也不至于如此排斥與她交流。長久以來對女兒內心世界缺乏了解,梗阻不順暢的交流,也是加劇陳阿姨焦慮的原因之一。
“我們這些老同事都不敢在你陳阿姨面前提你們這些已經出嫁的女兒,怕刺激到她。老陳好強一輩子,她受不了在嫁女兒這件事情上輸掉。”
我不禁啞然,嫁女兒這件事情也要爭輸贏嗎?爸媽們在我們小的時候比誰家孩子學習好;考大學了比誰家孩子讀的學校好;上班了比誰家孩子的工作好;嫁女兒了比誰家女兒嫁得好;沒嫁出去的比誰家女兒先嫁出去。好像在父母眼里,孩子是沒有什么事情不能拿來作比較的。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一直都是父母鞭策我們的動力。
如果不愿放手、缺少交流都是因為媽媽太“愛”女兒了,那么“熱衷比較”這點至少說明她的愛還是有一點私心。現在的父母都不惜重金購買學區房,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以為這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做法。而我聽過最真實的答案來自一位滴滴司機:“不買怎么辦,大家都買,你不買就是個另類。說是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其實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心安,在孩子的教育投入上我不能輸給其她人?!?/b>
“不能輸”是這場焦慮的另一個答案。我女兒這么漂亮、優秀怎么能輸給其她人的女兒呢?可她不明白我們可以爭取考好成績、爭取進好學校、爭取找好工作,但是談戀愛嫁人這種事是靠緣分的,不是我努力爭取就能有的。如果嫁人也要成為媽媽們互相攀比的一個指標,那作為女兒真的無能為力。
陳阿姨向她的老朋友展示自己最近吃的藥,說不吃就沒辦法睡覺,每天都過得很焦慮、難過。她不明白為什么好端端的女兒就是找不到男朋友呢?她把自己的焦慮歸咎于女兒的沒有出嫁。并沒有深挖這焦慮背后的原因,以為只要女兒嫁出去一切就都好了。
可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就算女兒嫁出去了,就不會再有問題發生了嗎?我想如果媽媽們不能真正的放手,給女兒完全的自由,更多的信任和平等的交流,并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比較,那這些嫁女焦慮或許還是會持續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