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實性偏差
證實性偏差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的心理學家Peter?Wason通過“2-4-6實驗”證明而提出。他發現人們傾向于證實而非證偽, 在求證不確定的觀念的時候, 人們更傾向于默認其真實性, 并尋找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
在未經證實的消息被不斷轉發擴散的過程中, 形成了一種認知成見式的集體記憶, 持有認知成見的人之間通過相互點贊或意見交換 (回復) 來支持其觀點, 強化其證實性偏差,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沉默的螺旋
對于一個有爭議的議題,人們就會形成有關自己身邊“意見氣候”的認識,同時判斷自己的意見是否屬于“多數意見”,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屬于“多數”或處于“優勢”的時候,便傾向于大膽地表達這種意見;當發覺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或處于“劣勢”的時候,遇到公開發表的機會,可能會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的觀點不為人所接受,由此一來,他們越傾向于繼續保持沉默。幾經反復,便形成占“優勢”地位的意見越來越強大,而持“劣勢”意見的人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弱小,這樣的循環,形成了“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1)“害怕孤立”:從心理學看來,引發人類社會行為的最強烈的動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個人會因為害怕孤立而改變自己的行動;
(2)“意見氣候”: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的意見分布狀況,包括現有意見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意見;
(3)“準感官統計”:每個人都具有“準感官統計”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判斷“意見氣候”的狀況,判斷什么樣的行為和觀點被他們所處的環境認同或不被認同,什么樣的意見和行為正在得以強化或弱化。
大眾傳播。大眾傳播在塑造“意見氣候”時起著巨大的作用。因為這是一種專業化的媒介組織,它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的一般大眾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因而,大眾傳媒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傳播的內容是公開的。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幾乎無處不在。人們觀察環境中的意見分布,主要依據是大眾傳播媒介,他們通常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呈現的意見就代表了多數人的想法。公眾在公開表達意見時常采用媒介上不斷重復的詞匯和觀點;反之,與大眾傳媒不一致的觀點,公眾一般不予公開表達。
反沉默的螺旋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5176566/
作者:鯨落Richard(來自豆瓣)
近年來,由于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部分學者認為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信息時代所處的環境逐漸變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所處的信息環境正在逐漸改變,因此該理論正在逐漸失效,由此形成了反沉默螺旋理論。
反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沉默的螺旋”理論描述了在傳統傳播環境中輿論形成模式;而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模式。在網絡傳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發表意見,實現了發表反對意見和付出代價的剝離。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論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見發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網絡環境的復雜性、觀點的多種多樣使得人們難以獲得對“意見氣候”清晰認知,從而難以從眾。有學者認為:個人差異對傳播效果的影響。由于個性的差異,很多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依然是堅持已見,而不會屈從于所謂的多數意見。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缺乏自信、沒有主見的人才會屈從于所謂的多數意見。也有學者認為,“在有關社會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的爭議問題上,多數意見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壓力,而在一些技術性、程序性的問題上,這種壓力未必有效”。除此之外,是否采取沉默態度與問題和自己本身的利益是密切相關的:如果爭議的問題不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受眾可能會采取沉默的態度,如果爭議的是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那么社會的壓力往往并不起什么作用,多數人都會據理力爭,為自己說話。從眾心理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認知失調和對孤獨的懼怕。群體的壓力會讓人產生失調,而減少失調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從眾,而在互聯網的情況下,群體本身就是沒辦法定義清楚的,相對而然,就無法從眾,在某一群體不合群只需要簡單的轉化群體就行了。互聯網的群體聚合,也容易導致人們陷入“信息繭房”,相同意見的群體容易聚在一起,這樣輿論的差異就體現在了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個人之間的差異。群體內部由于意見和觀點相同反而會強化人們本來的觀點而不是導致從眾與屈服。群體差異導致的群體之間的對抗比個人對抗群體更加容易。
瓦爾特和伯貢(Walther and Burgoon)對16組面對面傳播和CMC使用者進行了長期的、反復的有關人際關系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 1)在這兩種不同的交流方式之間差異很小; 2)面對面傳播和CMC的使用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人際交流中達到同等水平的親密關系; 3)由于交流方式的不同產生的差異很少; 4)使用電腦進行交流的人,實際上比面對面交流者更專注于發展社會關系。[2] 這些研究證據表明, CMC與FTF相比除了在時間上需要更多外,在許多方面二者幾乎沒有太明顯的差別。每一個人都在網絡環境中具有一個ID,這個ID是他本人身份在網絡中的外化,當這個身份發表和大家相差很大的觀點的時候也會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批評甚至侮辱與謾罵,這一點在微博上表現的最為明顯。至于微信朋友圈這些熟人社交媒體本身就是真實的社交關系在互聯網上的延伸,自然會受到群體壓力。陌生人社交網絡環境也是如此,只是群體壓力大小而已。
大多數人并不能直接獲取信息,他們所獲得的信息都是媒體所提供的,即使網絡社會使得人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但是由于專業媒體的權威性、專業性、影響的廣泛性,專業媒體還是大多數人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媒體進行議程設置的功能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信息繭房
長期生活在信息繭房之中,容易使人產生盲目自信、心胸狹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維方式必然會將自己的偏見認為是真理,從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觀點侵入,特別當獲得“同盟”的認同后演化為極端思想。
人在網絡上選擇信息的自由度隨之加大,很容易自制信息繭房,脫離整個社會的發展,這些都大大減少了經驗的分享。當每個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缺乏粘性,離散成單一的力量,這無疑極大地弱化了群體的功能。
回聲室效應
回聲室效應在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上,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復,并以夸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復,令處于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有三個特點:多數傳播媒介報道內容的類似性——由此產生共鳴效果;同類信息傳播的連續性和重復性——由此產生累積效果;信息到達范圍的廣泛性——由此產生遍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