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代等人的建議下,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攻打宋國,宋國人民無心應戰,棄城不守,作鳥獸散。宋王偃只好逃往魏國,死于溫地。宋國在延續了七百多年后,終于走進了歷史的墳墓,滅亡了。
宋國的滅亡與他們的最后一任國君有莫大的關系。這位國君就是宋王偃,也稱宋康王,但當時的人們卻更愿意稱他為“桀宋”。
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國君,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據說,桀孔武有力,徒手可以把鉤拉直,但他驕奢淫逸,生活腐化,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建造宮殿瑤臺,又從各地搜羅美女充填后宮。桀在征伐有施氏時得了美女妺喜,回國后,晝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于是,四方部落紛紛背叛桀,歸附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夏桀的處境變得十分孤立。商湯乘機發兵攻打夏桀,夏軍大敗,桀與妹喜出逃,死于南巢,夏朝由此滅亡。
本文的宋王偃,是宋國前國君剔成的弟弟,公元前329年,偃發動政變,襲擊自己的哥哥剔成,剔成逃往齊國,偃自立為國君。公元前318年,偃即位稱王。
宋王偃稱王時,距離夏桀已過千年,人們為什么更愿意稱宋王偃為“桀宋”?
宋王偃上臺后不久,宋國發生了一件違背基因遺傳的怪事:一只雀鳥居然在城邊生下了一只鷂鷹!
對于這種怪事,古人是不作遺傳學上的研究的,他們更喜歡采用占卜問卦求吉兇。宋王偃命令太史卜了一卦,結果是:“吉利。小而生大,必霸天下。”
宋王偃聽到這話,大喜,馬上起兵滅掉滕國,攻占薛地,向東擊敗齊國,奪取齊國五座城池,向南戰勝楚國,占領楚地三百里,向西打垮魏軍。
齊、楚、魏都是大國,他們沒想到宋國會發動突然擊襲,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等齊、楚、魏緩過勁來,宋國必將遭受到雷霆報復和打擊。
然而,宋王偃卻不這么認為,他還沾沾自喜地以為,宋國在自己的“英明”領導下,已經成為可與齊、魏等一流強國相匹敵的國家。因此,宋王偃對成就霸業更加自信了。
為了早日完成霸業,為了向天下子民表明自己的聲威可以鎮懾鬼神,宋王偃下令把宋國境內的圣壇全部推倒燒毀,并舉行了“射天”儀式。
所謂“射天”,其實就是用牛皮袋盛血,懸掛起來用箭射它。宋王偃不是傳說中的后羿,真的能夠用弓箭射天,但射這種牛皮血袋還是有幾分把握的。
開弓、瞄準、放箭……宋王偃的動作十分麻利,面前的血袋也十分配合,應聲破裂。于是,現場圍觀的臣子們趕緊大呼:“萬歲!”遠處的臣子雖然不明白這邊發生了什么事,但他們聽到了“萬歲”的歡呼聲,也跟著大呼:“萬歲!”于是,“萬歲”的歡呼聲傳遍了宋王宮,傳出了整個都城,傳向了全宋國。
對此,宋王偃非常滿意,下令以后他在宮中喝酒時,大家也要像今天這樣齊聲高呼:“萬歲!”
現代人喝酒時喜歡唱歌,宋王偃喝酒時卻喜歡聽全國人民喊“萬歲”。全國人民齊聲高喊“萬歲”的場景一定很壯觀、很激動人心。遺憾的是,我們已經無法親見。我們現在只能想像,宋國人民整天不知所謂地跟著別人呼喊“萬歲”時,有多無奈、多怨恨。
但他們又不得不跟著瞎喊,因為如果有誰膽敢不喊,馬上就會有衛兵找到他,把他的腦袋當作血袋,獻給宋王偃“射天”。因此,宋王偃的“射天”技術越來越高明。有些不知死活的耿直臣子想要規勸宋王偃,宋王偃二話不說拿出弓箭就“射天”,百發百中,絕無虛弦。
宋王偃的暴虐行為,終于給自己換來了“桀宋”的稱號。不僅是被宋王偃攻打過的諸侯國稱他是“桀宋”,連宋國人也都暗地里咒罵他是“桀宋”,說:“宋君偃又步紂王后塵,為所欲為,不可不殺。”
這種情況下,與宋王偃德性差不多的齊湣王難得做了一回“活雷鋒”,他聯合魏、楚等國,于公元前286年發兵攻打宋國,于是便出現了本文開頭的場景。
宋國,自微子立國至宋王偃亡國,歷經三十多代,七百余年。回顧宋國歷史,他們也曾強大過。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在位時,宋國的國力達到鼎盛,成為春秋小霸主。不過,物極必反,宋襄公之后,宋國就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了。
公元前638年冬天,宋襄公在泓水與楚成王作戰。楚軍渡河未完,宋襄公的兄弟子魚勸宋襄公說:“彼眾我寡,要趁他們渡河時攻打他們。”宋襄公沒有不聽子魚的意見。等到楚軍渡完河還未排列成陣勢時,子魚又催促說:“現在可以攻打了吧。”宋襄公卻說:“等他們排好陣勢再打。”就這樣,直到楚軍排好陣勢,宋襄公才命令宋軍出戰。結果宋軍大敗,襄公大腿受傷。
我們假設,如果宋襄公當時能夠聽取子魚的意見,放下“仁義道德”,半渡而擊,泓水之戰的結果或許將會改寫,宋國也有可能進一步強大。但令人遺憾的是,宋襄公為了講仁義講道德,一再錯失戰機,從而錯失了鞏固其霸主地位的良機。
泓水之敗,主要責任在宋襄公,宋國人因此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卻辯解說:“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好陣勢的軍隊。”
子魚聽到宋襄公的辯解后,對其他人說:“打仗勝了就是功勞,說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真的按襄公說的做,就當奴隸服侍別人算了,何必還打仗呢?”子魚的意思很清楚,他不同意宋襄公這種所謂的“仁義道德”,在他看來,戰斗是沒有仁義道德的。
宋襄公講“仁義道德”,結果導致宋國失去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宋王偃不講“仁義道德”,結果導致宋國滅亡。那么,到底要不要講“仁義道德”呢?“仁義道德”是一定要講的,關鍵是什么時候講,對什么人講,如何講。如果不講仁義道德,只能落得與宋王偃一樣的下場。這是我們在讀宋國歷史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