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杜鵑花簡介:
杜鵑花(學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為常綠或平常綠灌木。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鵑花一般春季開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紅、淡紅、杏紅、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艷麗。生于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為中國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杜鵑花形態(tài):
花芽卵球形,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頂;花梗長8毫來,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狀長卵形,長5毫米,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冠闊漏斗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長3.5-4厘米,寬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長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絲線狀,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無毛。
杜鵑花價值:
觀賞
杜鵑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fā)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yōu)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巖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杜鵑也是花籬的良好材料,毛鵑還可經(jīng)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tài)。杜鵑專類園極具特色。在花季中綻放時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墻或屏障。
藥用
根(杜鵑根):酸、甘、溫。活血,止痛,祛風,止痛。用于吐血、衄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風濕痛,跌打損傷。葉(杜鵑葉):酸,平。清熱解毒,止血。用于癰腫疔瘡,外傷出血,癮疹。花(杜鵑):酸、甘,溫。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濕。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崩漏,跌打損傷,風濕痛,吐血,衄血。
【佤藥】歹哩啞:花、果實治療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跌打損傷,風濕痛,吐血,衄血;根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跌打損傷,崩漏,腸風下血,閉經(jīng)《滇藥錄》。
經(jīng)濟
有的葉花可入藥或提取芳香油,有的花可食用,樹皮和葉可提制烤膠,木材可做工藝品等。高山杜鵑根系發(fā)達,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杜鵑花語:
杜鵑花語:愛的快樂、鴻運高照、奔放、清白、忠誠、思鄉(xiāng)。
杜鵑花語:繁榮吉祥,堅韌樂觀,事業(yè)興旺。《草花譜》有云:“映山紅若生滿山頂,其年豐穩(wěn),人競采之。”
西方對杜鵑也有特殊的愛好。他們認為杜鵑花繁.是“鴻運高照,生意興隆”的好兆頭,特別是全紅的杜鵑更是如此。
對于白色的杜鵑,則認為清麗脫俗,男女之間相互贈送,更顯得高雅。對于紅白相間的杜鵑,則含義更為深沉,表示:希望與你融合無間,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