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教育缺失,是當今教育界一大熱門話題。我作為一名還算“稱職”的爸爸,在參加一些家庭教育研討會的時候,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現場零零散散的父親成了稀缺人員,常聽到媽媽們抱怨自己的老公,而且很確定是自己娃的爸爸,不管孩子,只忙工作,回家就抱著手機不放,還對自己管教孩子指手畫腳的。更有的爸爸甚至阻止媽媽學習,稱道學這些有啥用?
在這一聲聲的抱怨聲中,看到了許多媽媽不僅僅把解決孩子問題作為自己的問題,還有搞定老公這個大問題,更加讓他們頭疼。本來想用學來的東西,和孩子好好溝通,結果回到家就被老公來了一個下馬威。孩子從學校回來,受到同學的欺負,關在自己房間里哭起來。媽媽悄悄地進入孩子的房間,想用學到的共情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哭得更大聲了。在客廳里忍無可忍得爸爸,踹開房門,怒吼道:哭什么哭!這么大的人啦,就知道哭!你是不是男的,是就出去給我打回來!孩子被嚇蒙了,停止了哭泣,但那恐怖的眼神只有媽媽能懂。媽媽此時的內心如刀鉸一樣的痛。怎樣才能讓老公和自己同頻,真的很難。
爸爸教育的缺失,往往認為爸爸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是這樣嗎?作為一名爸爸,在和其他爸爸聊天的時候,得到的信息卻是:
- 誰說我不想教育孩子!我的教育方法老婆不認可而已,總是和我對著干。
- 哪有爸爸不愛孩子,不想管孩子的呢?只是用不著這么較真吧,孩子開心就好!
- 我也想教育孩子啊!可老婆都操辦好了,我管也管不了啊!
- 對于老婆的教育方法,我不是很認同,得有詳細的教育規劃。
從好多爸爸的心里話,可以看出,爸爸們不是想缺失孩子的教育,除了在外打拼之外,他們也想為孩子的教育做點什么。當媽媽的教育思想和爸爸的不一致的時候,他們只能選擇了逃避,看起來是缺席了,但關心孩子的心沒有變。問題在哪呢?是媽媽們不懂爸爸們行為特質,拿著一種標準看待他們,更加要命的是,其實是媽媽把孩子從爸爸身邊“搶走”了。下面分別分析一下不同行為特質的爸爸。
專制型爸爸
專制型的爸爸,目標感特強,他希望立刻解決眼前孩子的問題,而且對于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別自信。在處理孩子問題的時候,喜歡快刀斬亂麻,迅速解決問題,見到結果,他好去忙別的事情。
這樣的爸爸給孩子的感覺,特別壓抑,嚴父的樣子會成為一生的印象。但好的地方是,男人的威嚴、果斷,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將成為孩子們將來踏入社會的硬核支撐。
媽媽如何應對專制型的爸爸呢?從結果導向出發,和爸爸描述結果。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暫時不認可沒關系,和他約定一個時間段,暫時成為觀察者,以一個小小的教育成果為目標,讓他看到新式的教育方案有什么結果。當他看到結果的時候,便會認可這樣的方式,慢慢會接受,而且成為他堅持的自信的另一種教育理念。而且,一定要讓專制型爸爸經常有與孩子溝通的機會,他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影響到孩子。
一個專制型的爸爸,平時不怎么管孩子學習。這天媽媽特意給他機會陪伴孩子學習,孩子有個題做了好幾遍做不出來,特別沮喪。爸爸拍拍他的肩膀說:哪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就能成功的?只有耐心和毅力,是失敗的死敵!做不出來,再做,一直到成功!你是爸爸的兒子,絕對沒問題!
歡樂型爸爸
歡樂型的爸爸,看起來對什么無所謂,比較大條,和孩子們很容易打成一片,成為孩子的伙伴。他們認為,孩子的教育就要開開心心的,不需要這么緊張,放松的心靈,比什么都重要。他們更加希望孩子在社會實踐中學習成長。
這樣的爸爸給孩子的感覺就像朋友,和他在一起很放松,經常一起玩,成了他們期待的爸爸,雖然有的爸爸陪伴的時間并不多。問題是,少了規矩的約束,讓孩子的習慣的養成上成為難題。
媽媽該怎么做呢?參與到歡樂爸爸的互動中,但在互動之前,和爸爸提前約定好一定的規矩。而且,也可以用新的教育方式和爸爸共創好玩的游戲,當歡樂爸爸感覺不大壓力的時候,他會欣然接受,并和你一起開啟新的家庭教育大門。
和平型爸爸
和平型的爸爸,遷就媽媽的教育方案,盡量避免和媽媽的沖突,以和為貴,是他們的主要出發點,家庭不由爭吵,是他們想要的環境。但是哪可能沒有爭吵呢?當孩子們沖突的時候,他想辦法擺平孩子們,通過禮物、獎品等等盡量公平的給他們。對媽媽的新做法,更是保持中立狀態,似乎是事不關己的樣子。
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爸爸更容易引起關注,以獲得他們想要的禮物什么的。所以,孩子們的爭吵似乎成立常態,各種不當行為隨之而來。
媽媽應對方案,放手給和平型爸爸去管教孩子,尊重他的意見,把管教孩子的任務讓給他干幾天。其實,和平型的爸爸,具有悶在心里的智慧,他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思考解決方案,并向媽媽請教,是最容易踏上家長成長到了爸爸。我就是其中一個~~
思考型爸爸
思考型的爸爸,善于思辨,對于孩子的教育他不會輕易出手,不出手不代表不關注,而是在思考如何才是對的教育方式。對于新的教育方案,總是拿著辨證的思維看待,在沒有想清楚之前,他不會輕易認同。
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爸爸顯得無趣,感覺悶悶的,故作深沉,其實是在思考問題,有點老學究的感覺。和他在一起,說不了幾句話,平淡無奇;但一旦打開話匣子,他會和孩子們探討許多問題,關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大局觀,各種觀。
和思考型的爸爸成為教育伙伴,媽媽可以刻意和爸爸去探討問題。我是和平型+思考型的,媳婦的做法是經常在孩子們睡著之后,叫我開促膝會,一起思考孩子的教育,思考家庭環境的創建,最重要的是她讓我先提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她一家獨秀的發表演說。這讓我這個之前不怎么關心教育的爸爸,現在成為沖擊一名教育專欄創造者的死磕人員。
四種類型爸爸的關系
這四種類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每個爸爸的身上。只是其中一種類型占有主要地位而已。如果爸爸們自己看到自己的特質,有意的發揮其他特質的影響,將更加容易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去,真正成為媽媽的教育合伙人;媽媽如果看到了爸爸們不同的特質,就會懂得爸爸們的教育理念,在特質里沒有對錯,教育理念也沒有對錯,只有父母二能共同把這些特質激發出正向的力量,助力孩子們的成長,不是更值得去嘗試的事情嗎?
結語
別再抱怨爸爸教育的缺失啦,呼吁媽媽們嘗試懂得爸爸的內心的特質需求,懂得他們的心,就能激發他們的教育情懷,那么我們的孩子將會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