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然的母題》
一.“三大永恒主題”與兒童文學的母題
“愛”在文學中的地位,遠遠高于人們通常的估量,也往往超出教科書和許多理論專注的論證。
“死”是個體生命的結束,是一場場人生的最后終結。死的藝術表現之所以無限多樣而又異常幽深,那是因為生者對于死的觀念無限多樣,生者對于自己未來生命結束充滿神秘感的體現。寫死,其實就是寫生。
“自然”,那是居高于人類之上的真正偉大的神,它不僅是文學藝術作品的或溫暖或美麗或肅穆或嚴酷的大背景,它更是人生難以存在發展的用武之地與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竭的活的源泉。
“愛的母題”體現了人類的現實性的一面。“頑童的母題”深藏著人類的未來指向。這都是人類精神向前發展的產物,一個健全的現代人是應當同時具備這種內在互補的精神動機的。
隨著兒童的成長,隨著青春期及后來的漫長人生歲月,兒童的心理側重點必然會發生移位和變更。他們對于“母愛”的關懷逐漸轉向了“情愛”,他們對于未來的遙望則漸漸被越來越沉重的現實感所淹沒,以至于被“死”的憂慮所替代。
現代人種的生態平衡的原理,他們分明比古代和近代人更懂得大自然的重要,但他們只是在理性上懂得,并不將他們化作發自內心的情感,因此很難真成了汪洋的流向文學創作。
進入20世紀以后,兒童文學對自然界的關注,從人類直接賴以生存的環境自然,更多的轉向了地球以外的天體自然與地球上的生物自然。這有諸多方面原因:
一.天文科學的發展衛星和宇宙飛船的上天,以及關于飛碟、外星人的種種疑問與蛛絲馬跡,激發了人們的無限想象。
二.野生植物與動物被現代文明所破壞,保護生物自然的呼吁激發了作家的創作與熱情,致使各種生物,尤其是那些形象奇特性格怪異的動物們,紛紛變成兒童文學作品的主角。
三.由于人類發現的自身社會環境的高度異化,描寫身心憔悴的現代人,回歸大自然懷抱的作品,也在20世紀的各種文學中大量出現。
為什么有關自然的主題在兒童文學中得以長足發展?
第一,人類是從大自然中發展而來的,不僅永遠不可能擺脫責任,而且人的自身也將永遠帶著大自然的特性(生物性)。
第二,在審美需求上,兒童永遠是好奇的。
第三,兒童的眼界是分散開放的,一切都抱有熱情,在審美選擇上有一種近乎無限的寬泛性。這種眼光可能缺乏“深度”,但它的“廣度”卻是成人永遠也比不上。
兒童文學中的“自然的母題”,所體現的是“成人與兒童的共同的目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目光,是全人類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呼喚,當它未能在別處得到更好的表達時,就借助兒童文學,盡情地傾瀉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