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閱讀1小時,總計2510小時,第2441日
閱讀《孔子大歷史》
越是這樣,孔子越是“升值”,他編輯的“六經”,都是記錄周朝典章制度、文化風俗的,在半通不通的漢朝人眼里,這是更古老、更權威的東西,雖然在現實中未必能完全推行,那也是因為時代墮落了,人心散了,不是老的制度和文化不好。這是后世孔子“圣人”形象更重要的來源。
這些遺物被漢朝廷征調到東都洛陽,保存在最戒備森嚴的地方:武庫(中央兵器庫)。和它們存放在一起的,還有漢高祖劉邦的斬蛇劍、王莽的頭骨等珍貴歷史文物。不幸的是,晉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武庫被一把大火燒毀,孔子遺物和二百萬士兵的裝備一起化為灰燼。
商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獻祭,祭祀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如同營養師的菜單。在甲骨文記載中,商王會一次宰殺、奉獻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頭牛。能夠保存到現在的甲骨文只是九牛一毛,這肯定不是商人規模最大的祭祀。
民族的隔閡必須打破。商人的族內婚被嚴厲禁止,所有貴族都不得在本族內結婚,而應當與其他部族、方國的上層聯姻。為了鞏固新的周王朝,周公還把周人、羌人分封到新占領的東方,讓他們在各地建立新諸侯國。商人也都被拆散分配到這些新邦國中,他們將和各地的原住民族通婚混血,互相同化,形成新的世襲統治階級。
孔子是春秋時候的人,要懂孔子,先得懂春秋。但后世的中國人真不容易懂春秋。不全是因為春秋國家多,事情亂,那時是世襲政治、貴族社會,和后世的中國很不一樣(之前的商朝和西周歷史記載太少,更不好討論)。從戰國之后,人們就把春秋那套政治文化都忘掉了。司馬遷寫《史記》,春秋禮俗就搞錯了不少。清代乾嘉學派搞樸學,老老實實做考據,糾正了前人包括司馬遷的一些錯誤。進入近現代之后,我們又多了一個新途徑,就是借助其他古代人類文明的歷史,去了解封建制的、貴族社會的春秋政治
除了春秋,中國古代還有個的貴族世襲、寡頭政治比較突出的時期,就是魏晉南北朝,當時靠“九品中正制”把家族門第固定了下來,構成了一種世襲政治身份,所謂士族或者門閥。但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比較長,割據的小政權很多,身份世襲政治的表現程度并不一樣,君主集權制也時而復興;一般來說,東晉時期的政治身份世襲色彩很重,政治寡頭家族甚至能架空皇權,其次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重新強調家族門第差異,但還沒到皇權被架空的程度。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專門描寫東晉政治寡頭們的爭斗史,對于了解那個時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相比之下,關于春秋歷史還沒有這種開創性、全局性的著作。
孔子和劉裕兩人一文一武,都生活在寡頭制晚期,孔子想靠和衷共濟精神和復古理想制約春秋寡頭們,但從未成功;劉裕靠著戰場殺伐事實上終結了東晉寡頭政治,但他本人和他的統治班底都是軍人,無法提出一套政治文化層面的建設方案,所以之后的南朝幾乎一直處在政治動蕩中。從春秋和東晉的歷史看,貴族寡頭政治一旦形成,都無法形成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最終或是在變法中被革命,或是日漸削弱被吞并,或是被劉裕這種軍人勢力取代,總之都會走向衰亡。有人喜歡歌頌中國古代的“貴族共同體”,以為那本來是個更好的歷史趨勢,其實是因為不懂中國古代史,靠淺嘗輒止的泛讀加隨意聯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