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長是憧憬與懷念的天平。”這句話出自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
十七歲時,第一次讀到這句話。
在我讀到這句話并在嘴邊兒輕聲重復了一遍后,內心竟然有悵然許久的動容。后來那種感覺終于在我成長的各個階段中不斷被印證。
那是難忘到令人黯然失色的夏天,老友贈我一本《被窩是青春的墳墓》,我夾放在藍色的被子里,以防宿管老師發現。
那本書擱置很久,因為彼時的我囿于成績的挫敗,正焦頭爛額地準備分班考試。盡管我知道,我很可能被分配到學校里檔次最差的班級中,尖子班遙遙無望。可我不甘心中考的輝煌在短暫的夏季便這樣消失匿跡,我真渴望昔日的光環能安然無恙地懸掛在頭頂之上。
我不喜歡重點高中的講課方式,不喜歡冰冷麻木的藍色桌子和千篇一律的黃色校服,也不喜歡只肯埋頭刷題的同桌,不喜歡吵鬧的舍友,更對那個每天傳給我紙條的、性格外向的女孩兒沒有絲毫的好感。于是整日恍惚度日。失卻的是年少珍有的傾訴,未曾得到的是沉溺中一雙能夠及時救贖予我的臂膀。
于是,在努力與妥協之后,一個無法沉然入睡的中午,我心猿意馬地翻開老友贈我的書。便在扉頁讀到我銘記至今的句子“成長是憧憬與懷念的天平。”
未曾想到,短短的十幾個印刷鉛色字能突然在我身上迸發出如此難以承接的回響。
那是我自十七歲以來自我最入迷的一次閱讀。我仿佛預見郁郁不得志、并有勇氣不斷逃離的十禾,仿佛只身前往鈴溪只為一幕花戲,仿佛與故友走散在時光的罅隙中。
決別,眼淚,高考,死亡……那些生切又真實的聲音在我腦海翻騰成海。內心的動蕩早已瞬間熄滅。
于是,我迷上了閱讀,也迷上了一手收集黃昏,一手寫下肆意而苦達的七堇年。
2
距離那樣的年紀,已經五年了。
這五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不知道又反反復復看了多少遍。在我人生不盡如意,非要咬牙堅持才能茍且的階段,我常像醉漢飲酒那般閱讀它,感受它,融入它。現在的我能夠背誦其中大段大段的描寫,就像能夠輕易地說出你的名字,生日日期,星座,小愛好……
它所帶來的感動,遠超過一本書所能容納的厚度。
因了書里描繪的璀璨又凄涼的人生,因了它所提及的“懷念與憧憬”。
常常懷念那個遇到任何困苦都不愿妥協、暗自努力與隱忍的少年,以及在那段極短暫的時月中你與我共同走過的路,說過的許多廢話,以及分別時足夠我享用一生的諾言。
也不斷憧憬在某一天能夠真實而平靜地說給身邊的某一個人這二十多年光陰疊落的形狀,并源源不斷寫下我內心不曾停止的人生故事與不斷奔現的明眸。
3
很多事情都是從我們的青春碾壓過之后,經過無數日夜的淬煉后,我們才能比較冷醒地看清,當年的深刻竟然像如今現實割破肌膚時帶來的疼痛一般令人驚詫。
雖然無法悉數撈起舊日,以及它所包含的感動、懷念、憧憬甚至是遺憾,我如今只甘愿放棄一些從來不曾得到的、那些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東西。
比如,我以為能夠用夸張的溫潤的顏色來涂抹身后接踵而至的生活。
比如,我以為能夠在陌生的城市收獲舊日唱片里那般優雅沉穩的生活,或者是樽前杯后都能夠分享的伙伴。
比如,我以為能夠得到允許,飛去地球的另一端,認認真真地浪費兩三年,切膚享受詩酒年華與快意人生。
比如,我以為能夠填補遺憾與誤解,換一個別人眼里看起來冷靜的自我。
比如,我以為能夠背上行囊流落遠方,流離人世,收集夕陽。
比如,我以為能夠戰勝非難,于執著中奮不顧身地與她人相愛。
……
4
數不清這是第幾次再次翻開《被窩是青春的墳墓》。我知道,于我而言,它不再是一本書,而是一位沉默不語卻最了解我的朋友。更是一部承載我成長過程中所有曲曲折折大大小小悲喜的紀實電影。
在那些白紙黑字上印刷的深刻描寫中,總能找到蒼亂生活里的一支歌。從十七歲唱到二十一歲。
那么——
在那些無人傾訴也無法傾訴的某個年月,在那些注定平凡注定孤獨的某個雨夜,就像這樣,就像以前那樣,就像許多年前第一次讀到“成長是憧憬與懷念的天平”那樣——繼續走,往人生深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