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孩子在起跑線上嚴陣以待,別因我們的認知讓孩子跑錯了方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成就更好的孩子。
過年回家聽說了一件令人難受的事。
我的一個遠房親戚的兒子在年前因為販毒被抓了起來,聽到消息的第一反應:孩子出了這種事兒,做父母的該如何過這個年,替他們心痛、惋惜。
說起我這位遠房哥哥,印象里很小的時候見過,脾氣古怪,說一不二。但上學之后這個人就好像消失了,再也沒見過,后來才知道,因為意外殺人被關了10年,而今又因為販毒被抓了起來。之所以會這樣,也許和他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有關。
我的這位遠房親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是我們鎮上出了名的“萬元戶”,也是最先富起來的人,對兒子有求必應,在物質上給予無條件的滿足,即使后來家道中落也依然盡力滿足兒子的要求,就這樣,我這位哥哥越來越蠻橫、霸道,到后來,父母都怕他,很多親戚朋友談論起我這位遠方親戚無不感嘆,怎么攤上這樣一個不省心的兒子。我心里滿是惋惜和同情,但作為父母,兒子走到這一步又何嘗不是自己的責任。
前些天在電影課堂上跟孩子們一起分享《天生一對》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家庭在雙胞胎女兒的努力下破鏡重圓的故事,當老師問小朋友們長大后想找什么樣的另一半時,孩子們的回答可謂五花八門,但核心好像都差不多--更傾向物質和以自我為中心,“有房有車”、“對我好的,聽我話的”、“最好會做飯、洗衣的”,這樣的回答讓坐在后排的家長們笑得合不攏嘴,感嘆孩子們的“鬼靈精”、“小大人兒”,當然,一旁的我怎么也笑不出來。
還有一次,我們在課堂上跟第一次上課的孩子(7-10歲)做互動,大家彼此都不熟悉,老師讓孩子們介紹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可能是第一個孩子的答案對其他人的影響,20多個孩子,幾乎一半以上的答案都是“炒飯”、“面條”, “炒飯、面條”似乎成了標準答案,有的孩子甚至不知該說什么,還不時回頭看看媽媽,而那位媽媽不停地跟孩子對口型,孩子好像領會了媽媽的意思,說了一句“西紅柿雞蛋炒飯”。本該是天真爛漫、天馬行空的時候,卻顯得有些穩重、保守,在陌生的環境里不敢說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擔心和別人不一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欲望。
無論我的那位遠房哥哥還是這些課堂上的小朋友們,也許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盡力給予孩子最好的,好的學校、好的課外班、好的物質基礎,哪怕是苦了自己,也都盡量滿足,甚至在孩子養育中迷失了自己,好像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最終把鍋甩給了孩子,父母常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為了你,……”。
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父母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外,卻很少關注自我成長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僅憑感覺和經驗,父母的自我成長和進化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否則就可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父母對于孩子就是權威,當孩子認知能力較弱,還在不斷學習和進化時,父母對于事物的態度、言論、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這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同樣,父母都會對孩子有所期待,期待他們考出好成績、多才多藝等等,用武志紅老師的話說就是:“父母對我們有什么樣的期待,就成為了孩子最初的命運”,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跟父母是互成鏡像的關系,你總能通過父母看到孩子,也能通過孩子了解他的父母。這種鏡像關系,一是基因遺傳,二是言傳身教。
孩子無時無刻不通過鏡子去檢視自己的成長路徑,然后按照父母的言傳身教和期待去修正,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也許這條成長路徑從一開始就走錯了,但改變也許為時已晚。
養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成為自己而非父母期待中的樣子,也許父母的期待并不差,但卻并不一定適合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從來不應該被懷疑,但是什么樣的愛更有利于孩子健康發展,卻是每一位家長需要思考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以愛之名,對孩子發號施令、替孩子決定一切、并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臺汽車,大多數父母特別喜歡握住方向盤,其實我們的合理位置是副駕駛,陪伴和引導駕駛者才是我們的重任,切莫坐錯了位置。
當下,孩子是艱難的,父母也是艱難的。孩子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中讓人憐惜;父母同樣遭遇教育中的困擾。
我們總說快樂學習,但現實是,學習很難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做好一件事情,付出努力和時間是必然的,我們可以忍受孩子辛苦地學,但不能讓他們痛苦。現狀是,孩子被逼著痛苦地學習,從小學直到高中,大多數孩子都在痛苦中度過,導致的結果就是到了大學直接歇菜,終于可以不用學習了,那種對于學習的厭惡變成了大學的虛度。
那么到底該如何面對孩子的養育問題,以下就分享一段吳軍先生關于自己養育孩子的觀點,也許會對迷茫中的你有些啟示:
“我自己對孩子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爸爸,雖然我也會對她們發火,但我從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情。在我看來,作為父母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因此,我對所有人講,讓我做事情只有一個前提,就是不影響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對于任何人,任何工作,都沒有我的孩子重要,我雖然事情比較多,但是每天一早會自己送孩子上學,路上和她們說話,每年我會帶她們出去度假。對于女孩來講,父親的存在會給她們帶來安全感,這點是母親做不到的。我總和孩子們講,成為一個好人比什么都重要,你們是否能上好大學并不重要,關鍵是要成為好孩子,只要你是個好孩子,即使上了一所不好的大學,爸爸也會愛你的,不論你們在學校得了什么壞成績,都沒有關系,只要你告訴爸爸,就是好孩子。”
為人父母本來就是一件艱巨又辛苦的事情,但正因為孩子的到來才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生命的流動在孩子降臨那一刻讓人生的意義更加具體。也許我們是一個辛苦的父母但不應該感到痛苦。鼓勵孩子學習的同時,也應看到自己的不足,養育作為家長的人生課題,也許我們并不如孩子一般努力,都說家長是孩子的榜樣,那么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進化。嘗試深入了解和理解孩子,幫助他們找到自己,也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